最近,“惡意剪輯”這個詞又成了熱搜常客。前有張雨綺吐槽《女兒們的戀愛4》節目組惡意剪輯預告片,后有網友吐槽《披荊斬棘的哥哥》在剪輯中故意呈現哥哥們“開撕”。用剪輯制造話題,難道已經成了綜藝節目的制勝法寶?
剪輯原本只是視頻處理的一個環節,但當它與“惡意”聯系在一起,儼然能衍生出一個連續劇。看這兩天的熱搜就知道了,先是張雨綺吐槽節目組的預告片,惡意剪輯了自己和男友的綜藝互動,故意拼貼一些不符合對話語境原意的言辭,讓觀眾產生誤解。隨即,張雨綺宣布退出錄制,網友們憤然攻擊惡意剪輯的節目組。緊接著,芒果TV節目組出面澄清,雙方再和解,這一路操作下來,賺足了眼球。
且不提如此反轉是不是網友們猜測的聯合炒作,就說當網友們聽到“惡意剪輯”時,立刻擺出憤憤然的態度,就已經說明大家多么憎恨綜藝制作中的“剪刀手”。幾年前,寧靜就曾吐槽《花兒與少年2》節目故意制造明星矛盾。最近很有熱度的《披荊斬棘的哥哥》同樣身陷“剪輯門”,從林志炫組內表演如何分工,到林志炫與趙文卓為要不要開空調而產生矛盾,都有人猜測由惡意剪輯造成。現在已經說不清,到底是熱門綜藝難逃“剪刀手”的魔咒,還是惡意剪輯已經成了打造熱門節目的法寶。
經過惡意剪輯呈現在觀眾面前的內容,往往是一地的雞毛蒜皮,細想起來十分無聊。可偏偏因為它造成獵奇效果,才引發了廣泛的討論。節目組希望吸引關注固然可以理解,但做法是不是太過低級?觀眾選擇一個綜藝,肯定是它能滿足自己某一方面的審美體驗或價值需求,動不動就把“開撕”炒成話題點,這種短視行為有了話題,輸了格局。
俗話說得好,一個巴掌拍不響,每每有惡意剪輯事件,部分網友的思路也很值得玩味。他們仿佛秉持“理中客”的態度:“預告片剪輯得夸張一點也沒有什么不好,明星不就是靠話題、靠節目捧紅的嗎?何必撕節目組。”這話背后的邏輯是滿滿的功利心:明星要有話題才能紅。
當明星和粉絲把對“話題”的追求擺在作品、能力和人品之前,又怎么能期待整個行業健康發展?人們總是反感因“黑紅”而紅的明星,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培育“為了紅而不擇手段”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