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移動公司的,本次來電是為了答謝星級用戶……”電話接通后,開場白幾乎都是這句話。接下來,這些穿著POLO衫、坐在格子間不停打電話的“客服”,將向你推銷一個流量包。這個收費的套餐在他們的話術中,會讓你誤認為“是免費的”。這些電話并非來自移動公司,而是冒充移動官方客服的“外呼公司”。記者先后臥底進入沈陽市3家外呼公司后調查發現,這些公司在注冊空殼授權代理門店、獲取移動公司業務辦理權限后,私下招募數百名“客服”違規呼叫,有公司一天撥出11萬通推銷電話。
現實中,不少手機用戶都會接到類似于前述的推銷電話,要么鼓動消費者提升套餐等級,要么慫恿消費者加裝寬帶。而且,很多人會誤以為這屬于運營商的正規工作人員,進而在“大幅度優惠”的誘惑下中了圈套。這種使用社會號碼的外呼,在業內被稱為“野呼”。按照移動公司的規定,這種行為是嚴令禁止的。那么,一方面是運營商嚴令禁止使用“野呼”,另一方面卻是運營商與這些類似于空殼公司的 “野呼”公司簽訂協議,并根據所辦成的業務為其發放提成。如果說運營商對此不知情,顯然是違反常識常理的,運營商顯然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甚至應承擔更為嚴重的法律責任。
這些“野呼”團隊的忽悠行為已經涉嫌欺詐消費者。如果按照正常的業務辦理流程,工作人員肯定應該明確告知消費者擬辦理業務的收費標準,讓消費者明明白白。相反,這些公司卻故意將收費產品包裝成“免費體驗”的產品讓消費者掉入陷阱。此外,一些工作人員虛構其他業務套取用戶手機驗證碼后再給用戶開通收費業務的行為更是像極了“盜竊”或“詐騙”。因為,用戶手機號碼中的余額也屬于法律所保護的合法財產,而套取用戶手機驗證碼后開通收費項目等于直接侵犯了用戶的合法財產。
進而言之,運營商在明知“野呼”公司不合法的情況下,向其提供大量的用戶手機號碼,或者允許其登錄系統后臺獲取機主詳細信息的行為,更是涉嫌犯罪。如根據《刑法》及有關司法解釋,未經被收集者同意,將合法收集的公民個人信息向他人提供,達到5000條以上的,將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現實中,恐怕沒有任何一名機主會明確同意運營商將其個人信息提供給“野呼”公司使用。
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數據安全法》規定,開展數據處理活動,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尊重社會公德和倫理,遵守商業道德和職業道德,誠實守信,履行數據安全保護義務,承擔社會責任,不得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利益,不得損害個人、組織的合法權益。運營商作為收集、掌握消費者重要個人信息的部門,理當對個人信息盡到妥善保管義務,不得隨意泄露,否則每一名消費者都會沒有安全感。因此,運營商理當盡快切斷與“野呼”公司的聯系,以有效維護用戶合法權益,同時維護自身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