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發現與創新
北京時間8月7日凌晨,《自然·天文》在線發表了一項重大發現,以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為首的科研團隊依托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發現了一顆奇特天體,其鋰元素含量約是同類天體的3000倍,這是目前人類已知鋰元素含量最高的恒星。
鋰是元素周期表中的3號元素,很輕,它引領了一場能源革命,并且廣泛用于國防、軍工等領域。
但在天體物理學界,簡單的鋰元素卻呈現出了復雜性:按當今物理學理論,宇宙大爆炸后,產生了氫、氦、鋰,誕生了古老恒星。但科學觀測發現,鋰在古老恒星中觀測到的量只有計算預期值的1/2—1/3。富鋰巨星是鋰元素復雜性的又一個體現,它在揭示鋰元素起源和演化上具有重要意義。遺憾的是,富鋰巨星十分稀有,30多年來,天文學家只發現極少量含鋰類天體。
國家天文臺閆宏亮博士、趙剛研究員和施建榮研究員等人利用LAMOST新發現了一顆富鋰巨星。它來自于銀河系中心附近的蛇夫座方向,位于銀河系盤面以北,距離地球約4500光年。國家天文臺又與中國原子能科研院、北師大等單位合作研究,發現這顆恒星的鋰元素很可能由恒星內部的一種特殊的物質交換過程而來。結合美國自動行星搜尋者望遠鏡的高分辨率光譜和中國原子能科研院最新的原子數據,通過模擬再現其內部經歷的變化,從而對這顆恒星的鋰元素含量做出解釋。
新發現富鋰巨星的鋰含量是同類天體的3000倍,比以前觀測到的最高鋰含量星體還要高出一倍。專家認為,這一發現改變了人類對天體中鋰元素的認知,同時在理論上對鋰元素合成和現有恒星演化理論提出了新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