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第十三屆陸家嘴論壇上回應IPO發行有所收緊時表示,IPO發行既沒有收緊,也沒有放松,在發行節奏上,需要綜合考慮市場承受力、流動性環境以及一二級市場的協調發展,積極創造符合市場預期的新股發行生態。
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 IPO公司196家, 合計融資超過1500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11%和37%。
經濟學家、增量研究院院長張奧平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21年,中國資本市場全面注冊制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其中今年前5個月,因中介機構尚未具備與注冊制相匹配的理念等原因,審核以及過會數量可能不及市場預期。而伴隨著市場參與方更加理性,下半年的審核及過會數量或將提升。
回應IPO收緊
針對此前市場有觀點認為IPO發行有所收緊,易會滿直白回應稱,IPO發行既沒有收緊,也沒有放松。
易會滿認為,IPO繼續保持了常態化發行,而且增速還不慢。他分析認為,市場主體有收緊的感覺的原因或系三方面。
一是落實新證券法的要求,對中介機構的責任壓得更實了;二是加強股東信息披露監管,明確了穿透核查等相關要求;三是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完善了科創屬性評價體系,強化了對“硬科技”要求的綜合研判。
易會滿解釋稱,這么做的考慮,主要是為全市場穩步推進注冊制改革創造條件,也是處理好注冊制改革與提高上市公司質量關系的應有之義,同時也有利于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防范板塊套利,維護公開公平公正的發行秩序。
除此之外,此前市場熱議的企業赴境外上市的問題,易會滿也給予回應。一些企業愿意到境外上市,一些赴境外上市的企業愿意回歸,有來有去是一種正常現象。
但易會滿強調,企業不論在哪個市場上市,都要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都要樹立公眾公司的意識,敬畏法治,敬畏投資者。全球各監管機構也需要進一步加強相互之間的執法合作,共同為市場提供良好的監管預期和環境,共同打擊違法違規行為。
科創板兩周歲
此前在2019年的陸家嘴論壇上,科創板正式開板。科創板運行兩周年之際,易會滿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推動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這項重大改革平穩落地,從目前的情況看,改革整體效果較好,符合預期。
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科創板上市公司282家,總市值近4.1萬億元。科創板IPO融資3615億元,超過同期A股IPO融資總額的四成。
其中2020年,科創板公司研發投入與營業收入之比的中位數為9%,研發人員占公司人員總數的比重平均為28.6%,平均擁有發明專利104項,均高于其他板塊。科創板集聚了一批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的科創企業,“硬科技”成色逐步顯現。2020年,科創板上市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59%,明顯高于全市場整體水平。
作為試點注冊制增量改革的重大探索,易會滿認為,科創板堅持以信息披露為核心,在發行、上市、交易、退市、再融資、并購重組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制度創新,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為創業板等存量市場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鑒。
譬如科創板設置了多元包容的上市標準,截至目前已有19家未盈利企業在科創板上市,特殊股權架構企業和紅籌企業也成功登陸科創板。同時,科創板大幅放寬了股權激勵的實施條件,已有116家公司推出股權激勵計劃,約占科創板公司總數的41%。
易會滿認為,兩年來,科創板主要指標運行平穩,市場流動性水平與其板塊定位、投資者適當性、交易制度安排等基本適配。科創板企業上市后在公司治理和持續信息披露等方面也初步經受住了市場的檢驗。
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科創板日均整體換手率為2.56%,高于同期主板、創業板換手率水平。除此之外,科創板放寬了漲跌幅限制,優化了融資融券安排,市場博弈更為充分,有利于加快均衡價格形成,與此同時,“炒新”現象明顯減少。
易會滿表示,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具有開創性和突破性,各項制度安排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改革中出現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是科創板走向成熟必然要經歷的。未來將堅守“硬科技”定位,進一步完善相關規則,持續提升科創板服務實體經濟質效。記者 賈謹嫣 陳鋒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