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中國古人如何根據天象確定時間?”“牛郎織女的故事有沒有天文學道理?”“通過‘中國天眼’能搜尋到外星人的信號嗎?”……
7月,首都科學講堂開展“探秘科技館之城”系列活動,探索北京城里的科技秘密,讓您對北京城有更多新的認知。本期首都科學講堂邀請北京天文館副館長、北京古觀象臺臺長齊銳,帶領我們走進北京天文館,通過回顧我國的天文學發展歷程,揭開宇宙的奧秘,感受奇妙的星空。
在講座中,齊銳以時間為線索,通過介紹陶寺觀象臺、周公測景臺、馬王堆帛書彗星圖、敦煌星圖、蘇州石刻天文圖等重要考古學發現,列舉了華夏先民在天文學方面取得的代表性成就,系統梳理了我國古代天文學的早期萌芽和發展歷史。
△齊銳講解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歷程隨后,齊銳帶領觀眾一同踏入現代天文學的領域,介紹天文望遠鏡的發明、技術演變與發展之路,并著重講解了我國近年建成的兩部觀天利器——郭守敬望遠鏡和“中國天眼”的特點和本領。
△齊銳介紹天文望遠鏡的發展史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目前已進入成果爆發期,發現了800余顆新脈沖星。齊銳詳細解讀了脈沖星及其“神秘信號”的形成原理,幫助公眾認識脈沖星研究的重要性。
△齊銳講述“宇宙燈塔”脈沖星的原理7月29日上午10:00,本期講座將在科普中國、北京科協視頻號、數字北京科學中心視頻號、北京時間、騰訊新聞、北京科技報、一直播、搜狐新聞、蔻享學術等平臺同步播出,歡迎大家掃碼收看!
科普中國北京科協視頻號
數字北京科學中心視頻號北京時間騰訊新聞北京科技報搜狐新聞蔲享學術滑動查看播出鏈接二維碼來源:北京科學中心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