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上杭首次發現恐龍蛋 已進行搶救性保護
19日從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官方證實,該縣繼2020年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后,首次發現恐龍蛋。專家稱,這是繼上杭恐龍足跡群化石之后的又一重大發現,填補了福建省恐龍研究的又一空白,對研究福建乃至華南地區的古氣候、古地理、古生態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也為進一步開展閩西地區恐龍化石資源的調查提供了很好的依據。
(相關資料圖)
美國科學家獲頒ASGCT“2023創始人獎”
近日,第26屆美國基因與細胞治療學會 (ASGCT)年會拉開帷幕,當天,大會決定將“2023年創始人獎”(the Society’s 2023 Founders Award )頒發給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血液學/腫瘤科主任大衛·威廉姆斯(David A. Williams),旨在表彰大衛·威廉姆斯在基因治療領域表現出的“杰出的領導力、創造力和創新力”。2022年,該獎頒給了前NIH(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主任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
“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重點專項項目啟動
5月18日,從北京大學獲悉,由該校牽頭負責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重點專項的兩個項目——“激光驅動的天體現象實驗室模擬研究”和“基于超快強激光超高時間—空間—能量分辨技術及應用”項目日前正式啟動。
李彥宏:人類最大的威脅是停止創新,而不是相反
5月18日,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在天津舉辦。會上,百度創始人兼CEO李彥宏發表了題為《大模型改變人工智能》的演講,演講中他談到了近期備受關注的“人工智能威脅論”,并給出自己的觀點。“我不擔心大模型會導致人類工作機會減少。”李彥宏談道,“人類最大的危險,最大的不可持續,并不是創新帶來的不確定性。相反地,我們停止創新,不發明不創造不進步,按照慣性走下去,所帶來的各種各樣不可預知的風險,才是人類最大的威脅。”
故宮“數字文物庫”文物總數超10萬件
5月18日,故宮博物院向社會全新發布2萬件院藏文物高清數字影像,“數字文物庫”文物總數超過10萬件,同時利用知識圖譜技術增強了文物檢索能力,以此落實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的建設要求,進一步滿足公眾欣賞、學習、研究文物的需要,持續發揮出文物所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價值。
國家文物局:全國博物館總數達6565家
5月18日,2023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開幕式在福建博物院舉行。會上,國家文物局發布了中國博物館發展數據。2022年我國新增備案博物館382家,全國博物館總數達6565家,排名全球前列。全年舉辦線下展覽3.4萬個、教育活動近23萬場,接待觀眾5.78億人次,推出線上展覽近萬個、教育活動4萬余場,網絡瀏覽量近10億人次,新媒體瀏覽量超過100億人次。
沉沒111年,首張全尺寸3D掃描圖展示泰坦尼克號全貌
17日消息,世界上最著名的沉船——“泰坦尼克號”的首張全尺寸3D掃描圖像曝光,向人們首次展示了泰坦尼克號殘骸的全貌。專業團隊通過遠程控制潛水器,花費了200多個小時來測量沉船的長度和寬度,并從各個角度拍攝了超過70萬張圖像,收集了16TB的數據對沉船進行精確的三維重建。該3D掃描圖不僅還原了船體全貌,還包括一些微小的細節,比如螺旋槳上的序列號,四處散落的香檳酒瓶、鞋子等物品。新的掃描結果或將揭示災難的更多秘密。
國內首個能源算力中心建設在蘇州相城區啟動
5月18日,蘇州市相城區人民政府與協鑫集團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聯合啟動國內首個能源算力中心建設。雙方就進一步擁抱數字經濟浪潮達成深度合作共識,將打造首個應用于能源領域的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計算平臺。
微波和光學光子首次實現糾纏
5月18日,奧地利科學技術研究所、維也納科技大學和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發表論文稱,他們首次將低能微波與高能光學光子糾纏在一起。兩個光子的這種糾纏量子態是通過室溫鏈路連接超導量子計算機的基礎,這對擴展現有的量子硬件、實現與其他量子計算平臺的互連,以及新型量子增強遙感應用都具有重大影響。
僅利用太陽能,人造樹葉可制成清潔液體燃料
英國劍橋大學化學系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太陽能技術,可以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液體燃料,并能直接作為臨時燃料驅動汽車發動機。研究結果發表在18日的《自然·能源》雜志上。
新軟件精準快速識別和定位蛋白質
冷凍電子斷層成像(Cryo-ET)是一種提供細胞環境和封閉生物分子的詳細三維(3D)圖像的強大技術。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分子生理學研究所研究團隊開發的一種軟件TomoTwin,可在擁擠的細胞中挑選蛋白質。基于深度度量學習的這款新開源工具,使科學家能以高精度和高通量定位幾種蛋白質,而無需每次手動創建或重新訓練網絡。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的《自然·方法》雜志上。
當代人種10萬年前曾分化
美國科學家模擬了至少兩個演化支在幾十萬年里分化(但仍持續混合)的模型或許最能代表非洲的人類起源。這個所謂的弱結構干群幫助形成了一個祖先非洲人群,該人群后來趨異演化成當代非洲人群以及生活在非洲以外的所有人群。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自然》。
基因研究顯示蝴蝶約1億年前誕生于北美洲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日前發表的論文說,他們對2000多種蝴蝶的基因研究顯示,蝴蝶可能是約1億年前在北美洲進化出來的。研究人員采用來自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蝴蝶標本,對391個基因進行測序,據此分析各物種親緣關系,追溯蝴蝶的進化歷程。這份新的“家譜”涵蓋2244個蝴蝶物種,代表了蝴蝶所有已知屬的92%。相關論文發表在新一期英國《自然·生態學與進化》雜志上。
研究證明:火星北部曾有海洋
近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肖龍教授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通過綜合分析“祝融號”火星車搭載的多光譜相機獲取的科學數據,首次在火星表面發現海洋沉積巖的巖石學證據,證明了火星北部曾經存在過海洋。
全球過半大型湖泊正在萎縮
近日,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研究團隊的一項評估顯示,在過去的 28 年間,全球超過半數的大型湖泊蓄水量都在下降。研究基于 1992 年至 2020 年的衛星觀測及氣候數據,利用水文模型構建出了全球 1972 個大型湖泊在此期間的蓄水量變化情況。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全球有約 53% 的湖泊蓄水量下降。同時,在人口稀少或大壩建設區上游地區,約有 24% 的湖泊儲水量顯著增加。全球總蓄水量每年下降約 21.51Gt,約合美國 2015 年全年總用水量的 17 倍。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消化科學院揭牌成立
為進一步對接“健康中國”戰略,加快推動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雙一流”建設,促進交大醫學院在臨床專科領域的高質量發展,5月18日,“協作 · 創新 · 共贏”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消化學術論壇暨消化科學院揭牌成立儀式舉行。
病毒學家毛江森逝世,享年90歲
中國科學院院士、病毒學家、原浙江省醫學科學院(現杭州醫學院)院長、研究員毛江森,因病醫治無效,于2023年5月18日在杭州逝世,享年90歲。毛江森,1934年1月15日出生,浙江江山人。1956年畢業于上海第一醫學院。1957年進入中國醫學科學院病毒系從事研究工作,先后在協和醫科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進修生物化學和物理化學,1978年調至浙江省醫學科學院工作。曾任浙江省醫學科學院副院長、院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