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建大型“蚊子工廠”抗擊登革熱
(資料圖)
非營利組織世界蚊子計劃(WMP)近日宣布,未來10年將在巴西的許多城市地區釋放轉基因蚊子,目的是保護7000多萬人免受登革熱等疾病的侵害。此前,研究人員在澳大利亞、巴西、哥倫比亞、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等國的選定城市測試了這種蚊子的釋放情況,后者攜帶一種沃爾巴克氏菌,可以阻止昆蟲傳播病毒。但這將是該技術首次在國家層面內加以推廣。
歐洲最大核電機組正式投入運營
芬蘭奧爾基盧奧托島核電站3號核電機組當地時間16日正式投入運營。報道稱,這是芬蘭40多年來首次投入運營的新核電機組,也是歐洲當前最大的核電機組。
顏寧獲聘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
在4月15日上午召開的中國醫學發展大會上,來自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劉光慧,南京醫科大學的胡志斌,深圳醫學科學院、清華大學的顏寧,武漢大學的宋保亮,上海交通大學的樊春海5位50歲以下的科學家被選聘為新一屆的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他們的研究領域涵蓋衰老和再生醫學、分子流行病學、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
長七遙七運載火箭運抵發射場,執行天舟六號任務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的消息,執行天舟六號飛行任務的長征七號遙七運載火箭日前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目前各項工作進展順利。執行天舟六號飛行任務的長征七號遙七運載火箭已于4月13日安全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后續將與先期已運抵的天舟六號貨運飛船一起開展發射場區總裝和測試工作。天舟六號飛行任務是載人航天工程進入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后的首次飛行任務。
第十四屆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大會在北京舉行
第十四屆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以“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為主題,以政策解讀、主旨演講、案例分析、交流互動、項目對接等形式,探討產學研深度融合中的堵點、對策及新思路、新途徑。
歐盟成立ChatGPT特別工作組
歐盟中央數據監管機構歐洲數據保護委員會(EDPB)13日表示,正在成立一個特別工作組,幫助歐盟各國應對廣受歡迎的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ChatGPT,促進歐盟各國之間的合作,并就數據保護機構可能采取的執法行動交換信息。
南繁國際玉米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中心主體施工完成
日前,正在進行的海南三亞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國際玉米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中心建設項目,主體施工全部完成,全面進入內部裝修裝飾階段。國際玉米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中心建設項目,是海南省重點項目,建筑面積5.7萬平方米,建設內容包括技術展示大廳、成果轉化用房、大型公共儀器設備平臺等。目前,項目全面進入內部裝修裝飾階段,現場360多名施工人員正加緊施工,保障項目提前交付。
廣西發現中國巖溶地區最高樹,樹齡約150年
今年3月中旬,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組織開展科學考察,在崇左市寧明縣廣西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巖溶峰叢洼地中,發現了一株高度72.4米的望天樹。這既是廣西新發現的最高樹,也是迄今中國巖溶地區發現的最高樹。調查結果顯示,此望天樹胸徑為132.4厘米,冠幅為31米×25米,樹干材積23.3立方米。參考已有望天樹生長規律研究結果,科考隊估測這株望天樹樹齡約150年,處于壯年期。
我國學者研發食管癌篩查新方法,助患者早診早治
17日,中國學者在食管和胃食管結合部癌早期診斷方面的研究獲得新突破。他們研發了一種食管癌篩查的新方法,即通過吞服一粒“膠囊”來采集食管細胞,并通過人工智能算法自動識別和分析是否存在異常,進而對食管癌的患病風險實現精準評估。
科學家揭開元古宙地層“珍珠項鏈”存在之謎
17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牽頭在中國魯西和淮南地區拉伸紀地層中發現了以多種形式保存的霍氏串珠標本,證實了霍氏串珠的生物成因,表明真核生物至少在14.8億年前通過多核體和簡單多細胞化相結合的方式實現了身體的宏體化,為真核生物的早期演化與體型的宏體化提供了重要啟示。
淡水系統首次發現“塑料巖石”
據12日英國《自然》網站報道,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現:塑料垃圾薄膜與巖石發生化學結合。這一發現使科學家越發認識到塑料已成為地球地質的一部分。相關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環境科學與技術》雜志,首次揭示了環境中塑料與巖石之間的化學鍵。
我國三熟制短生育期油菜育種獲重大突破
4月16日,從中國農科院油料所獲悉,該所選育的高產、高油、多抗、短生育期油菜新品種“中油早1號”在江西省萬安縣示范點現場測產,油菜籽畝產達175.7公斤,含油量達44.16%,生育期約169天,比當地主推油菜品種生育期早5天,產量增加26.5%,創造了三熟制模式下短生育期油菜高產紀錄,為破解南方冬閑田三熟制生產瓶頸提供了突破性品種支撐。
廣西發現植物新種“卵藥蜘蛛抱蛋”
廣西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16日介紹,廣西植物研究所劉演科研團隊在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采集到一種蜘蛛抱蛋屬植物,經最終確定,該植物為尚未被描述的新物種,命名為“卵藥蜘蛛抱蛋”。
我國自研兆瓦級PEM制氫裝備性能進階
貴金屬負載量降低三分之二、電流密度提升一倍以上、單位面積材料下實現更大產氫量……4月15日,由我國嘉庚創新實驗室自主研發的高性能兆瓦級PEM制氫裝備發布,該設備以低貴金屬載量實現了最高性能指標,大幅降低制氫成本,使PEM制氫技術向產業化方向更進一步。本次發布的高性能兆瓦級PEM制氫裝備,核心材料國產化率超過90%,以純水為反應物,具有體積小、響應速度快、工作范圍寬、低成本等特點,獲得專家評委會“整體水平處于國內領先,部分關鍵性指標已達國際先進水平”的評價。
超大規模集成光量子計算芯片研制成功
北京大學王劍威研究員、龔旗煌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經過6年聯合攻關,研制了基于超大規模集成硅基光子學的圖論“光量子計算芯片”——“博雅一號”,發展出了超大規模集成硅基光量子芯片的晶圓級加工和量子調控技術,首次實現了片上多光子高維度量子糾纏態的制備與調控,演示了基于圖論的可任意編程玻色取樣專用型量子計算。相關研究成果日前以《超大規模集成的圖量子光子學》為題,在線發表于《自然·光子學》。
同濟大學教授張弛當選德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日前,德國國家工程院(又稱德國國家科學與工程院,German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正式發布2022年度院士增選結果,同濟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張弛教授當選德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德國國家工程院院長Jan Wörner院士向張弛教授致信祝賀。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