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近1900個優(yōu)質新品將參加中國種子大會
(資料圖片)
剝開即食的鮮食玉米、甜糯可口的栗子南瓜、橙黃色瓜瓤的彩虹西瓜、一口爆汁的櫻桃番茄……三亞市崖州區(qū)國家現代農業(yè)產業(yè)園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田間展示推廣中心基地,參加2023中國種子大會暨南繁硅谷論壇田間展示的近1900個優(yōu)質新品種長勢喜人,陸續(xù)開花結果,靜待來自國內外嘉賓4月到來參觀。4月1日至4日,2023中國種子大會暨南繁硅谷論壇將在三亞舉行。除開幕式和主論壇外,還有將舉辦13場分論壇。
“中華水塔”本世紀前20年冰川湖泊一縮一擴
西北師范大學、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研究人員最新科研成果顯示,2000年至2020年,“中華水塔”青海省冰川數量、面積和冰儲量呈萎縮態(tài)勢,湖泊數量和面積呈現快速擴張趨勢。
助力小樣本學習,復旦引入“語言模型即服務”
在大模型時代,能否運用小樣本學習的方式,即用少量語言數據對大模型進行調優(yōu)?對此,復旦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黃萱菁14日對記者表示,在寫指令時,應仔細構造指令,同時學習自動構造指令,盡可能提取出語言模型的知識能力;在上下文學習或者情景學習中,通過少量例子讓大模型理解人類意圖;此外還應關注數據生成、黑箱優(yōu)化等等。
我國打破亞洲陸上垂深最深千噸井紀錄
今天,我國在油氣勘探開發(fā)領域實施的“深地工程”再獲重大突破。中國石化對外宣布,位于塔里木盆地的順北84斜井,垂直鉆井深度已突破8937.77米,成為目前亞洲陸地上垂直深度最深的千噸井。
北京協和醫(yī)院建立起我國兒童肥胖精準管理新模式
近日,北京協和醫(yī)院內分泌科黎明教授團隊項目“兒童青少年肥胖不同代謝類型的精準識別和預警新體系的建立及應用”榮獲2021年度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十五年來,項目團隊建立了國際珍稀的兒童肥胖代謝異常隊列,首次在中國肥胖兒童中開展不同代謝類型的精準識別和預警研究并形成系列研究成果,參與國內外指南共識制定,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成果轉化和應用,為推動中國兒童肥胖的精準管理新模式作出了積極貢獻。
我國首個長江江豚、中華白海豚智慧監(jiān)測平臺建成
長江江豚和中華白海豚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均為生活在我國境內的珍稀水生哺乳動物(小型鯨類),為守護這些“水中國寶”,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鯨類研究團隊聯合多家保護區(qū)和研發(fā)單位,建成了覆蓋內河和近海的首個水生哺乳動物實時聲影像智慧監(jiān)測平臺,目前已正式投入使用。
我國大型無人運輸機系統技術及產業(yè)化項目獲突破
近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九研究院獲悉,我國大型無人運輸機系統技術及產業(yè)化應用項目取得突破。大型無人運輸機是無人機領域、航空物流領域的國際性熱點與難點。當前國內外針對這一領域的研究多以加裝自駕儀控制器的方式基于國外新型通航飛機平臺開展。此方式改造難度低,但平臺成本較高,知識產權受限,不利于大規(guī)模推廣應用。另外,各國針對大型無人機的各項適航認證工作仍處在起步階段,相較日臻完善的有人駕駛飛機適航體系而言,無人運輸機適航領域是一片難得的“藍海”。
研究稱地中海式飲食與癡呆癥風險降低相關
開放獲取的國際專業(yè)學術期刊《BMC醫(yī)學》(BMC Medicine)3月14日發(fā)表一篇健康研究論文稱,采用傳統的地中海式飲食(即富含海鮮、水果和堅果)與癡呆癥風險下降相關。與較少采用地中海式飲食的人相比,更堅持地中海式飲食的人罹患癡呆癥的風險最多可低23%。
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在微納生物探測方面獲新進展
近日,美國化學會旗下期刊Nano Letters(中科院一區(qū)Top類)發(fā)表了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所微納米自動化課題組利用微納操作機器人在外泌體探測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Nanomechanical Signatures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rom Hematologic Cancer Patients Unraveled b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for Liquid Biopsy)。科研人員基于原子力顯微鏡(AFM)技術,開展了溶液環(huán)境下臨床血液癌癥患者液體活檢標本中單個外泌體黏彈特性及幾何特征的原位測量,測量結果展現了血液癌癥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外泌體力學特性的動態(tài)變化。
界面流變性影響操控液滴熱毛細遷移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科院力學所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納流體力學”課題組的研究人員,基于液滴表面吸熱原理通過熱輻射技術操控液滴熱毛細遷移的物理機制和界面流變性影響的研究中取得進展。首先分析了變形液滴在具有均勻和非均勻的熱輻射和垂直溫度梯度組合下的熱毛細遷移。理論解表明,變形液滴具有細長橢球或心形線旋轉體形狀,取決于熱輻射的形式。其與不變形球體的徑向偏差幅值不僅取決于兩相流體的粘度和導熱率,還取決于毛細數和熱輻射數。
6載磨劍,中國團隊領銜的野火研究登上《科學》
近日,清華大學主導的一項關于北方野火的國際合作研究登上國際科學頂刊Science(《科學》)。研究發(fā)現2021年北方森林野火二氧化碳排放創(chuàng)歷史新高,占當年全球野火碳排放的23%。而二十年前這一比例通常僅為10%左右。
南極破紀錄爆發(fā)性增溫成因得以揭示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全球變化與極地研究所丁明虎團隊在Science Bulletin 2023年第2期發(fā)表了題為“New record of explosive warmings in East Antarctica”的文章,揭示了南極破紀錄爆發(fā)性增溫的成因。
丹麥研究顯示人工智能可幫助診斷胸片
丹麥研究人員近日在《放射學》雜志上發(fā)表論文說,一款已上市商用人工智能工具用于分析患者胸片時,識別異常征象的靈敏度超過99%,意味著人工智能可望幫助提高胸片診斷效率,減少放射科醫(yī)生讀片工作量。
我國科學家實現百兆比特率量子密鑰分發(fā)
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院士、徐飛虎教授等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合作,通過發(fā)展高保真度集成光子學量子態(tài)調控、高計數率超導單光子探測等關鍵技術,首次在國際上實現百兆比特率的實時量子密鑰分發(fā),實驗結果將此前的成碼率紀錄提升一個數量級。3月14日,該成果在線發(fā)表于國際期刊《自然·光子學》雜志。
這兩顆彗星的“秘密”被發(fā)現了!
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以我國最早發(fā)現的兩顆彗星為研究對象,揭示出彗星表面的噴發(fā)活動受到彗星成分、與太陽距離、彗核大小等多種因素影響。這一研究對將來開展彗星空間探測計劃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分析科學家、陜西師范大學教授章竹君逝世
據陜西師范大學官網消息,著名分析科學家,陜西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首屆“西部紅燭兩代師表獎”獲得者章竹君先生因病醫(yī)治無效,于2023年3月9日20時30分在西安與世長辭,享年86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