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灰頭土臉沉默離場,有人喜上眉梢,直呼“開心死了”。
2023年初的醫保談判現場,有人歡喜有人憂,本次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現場談判,共涉及上百種臨床用藥。
其中,備受矚目的天價罕見病藥物、腫瘤藥等產品或將在1月6日、7日開談。而首次參加國談的新冠口服藥也備受市場關注,輝瑞新冠口服藥Paxlovid是本次國談的唯一參選產品。
【資料圖】
據國家醫保局發布的《關于2022年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調整通過形式審查藥品名單的公告》顯示,目錄外西藥和中成藥共有198個,目錄內西藥和中成藥共有145個,合計共有343個藥品通過形式審查。
今年是國家醫保談判的第七年,2023年,醫保會對創新藥價格進行大幅調整嗎?生物醫藥行業又將有著哪些投資新機會?
本期「瞻周禮報」整理了7份研究報告以及11份分析師文章,帶你從多角度了解生物醫藥行業。現在上前瞻經濟學人APP即可限時免費領取!
領取方式
前往前瞻經濟學人APP,點擊主頁馬上領取或點擊“我的”——行研小組——輸入兌換碼“yi”即可限免領取相關報告~
以下為本期數據報告看點一覽:
*數據皆來自本期瞻周禮報
——醫保對創新藥的覆蓋力度
自 2015年以來,醫保談判作為我國醫保對于獨家新藥控費的重要利器,以每年一批的頻次運行至今。就2021年的談判情況來看,談判新增藥品平均降幅61.71%,創歷史新高(2020年談判藥品平均降幅50.64%),最大降幅高達93.97%。除此之外,在新增的西藥方面,國產新藥數量(38個)也首次超過了進口新藥(25個)。
縱觀歷次談判新增藥品,從獲批到準入的時間間隔越來越短。且新藥的覆蓋比重逐漸加大。2021 年新增的 64 個藥品,從獲批到進入醫保平均耗時 1.3 年,其中有 21 個為 2021 年剛剛獲批的新藥,占比高達39%.而原衛生計生委的第一次醫保談判中,藥品從獲批上市到進入醫保,耗時平均超過8年。
——中國醫藥創新體系發展歷程
2008年,我國全面吹響了醫藥創新的集結號,將“重大新藥創制”和“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疾病防治”列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中重大科技專項:2009年5月5日,“重大新藥創制”專項在北京正式啟動實施。
——2021 年全球生物醫藥行業發展情況
新冠肺炎疫情讓世界各國政府和市場機構開始重新審視生物醫藥行業的重要性和獨特性,給予其極高的關注度,公共和私人投資以創紀錄的水平涌入。2020年,納斯達克生物技術指數上漲超過 30%,在 2021 年初達到了歷史最高點。風險融資創下了新的記錄,2020 年私營初創企業融資近 220 億美元,比前一年增長39%。在這股浪潮中,疫苗企業直接受益。最明顯的是疫苗企業莫德納(Moderna)公司,目前價值超過 900億美元,是疫情前價值的 10倍以上。此外,德國生物新技術公司(BioNTech)及其合作伙伴輝瑞(Pfizer)公司也受到青睞,預計 2021 年疫苗銷售額將達到260億美元。阿斯利康(AstraZeneca)現在的價值也比疫情前高出 25%。未能占有新冠疫苗市場的企業股價在這一時期均出現下跌,如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和默克(Merck&Co)等(見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