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底氣》這本書來自《樊登講〈孟子〉》的課程,我對《孟子》進行了逐字逐句的精講,但因為體量太大,恐怕大家讀起來太花時間,于是從《孟子》中選擇與我們的日常最切近的內容,結合現代生活的實際呈現給大家。希望讀者朋友能獲得孟子的力量、勇氣和智慧。
下文從為人/選擇/教育等3個角度,選取《人生的底氣》中對應的章節,跟著樊登讀孟子,學取舍之道,養浩然之氣。
(相關資料圖)
1.關于為人:要懂得擴充“四端”
現在是一個網紅經濟時代,雖然“網紅”這個詞頗有爭議,但我看到很多網紅都在傳播積極的價值觀,分享自己的各種知識和經驗,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少便利。不過,也有一些網紅,為了“紅”簡直不擇手段,對著鏡頭進行各種低俗的表演,通過各種怪力亂神成名,這到最后傷害的一定還是自己。因為這些行為已經讓你丟失了羞惡之心、是非之心,結果一定是不好看的。
孟子曾經提出過著名的“四端”。其中的“端”,就是萌芽、發端、基礎的意思,孟子對這四端”的解釋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意思是說,惻隱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惡之心是義的起點,辭讓之心是禮的開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初始。一個人具備了“仁義禮智”這四端,就像身體有了四肢一樣,說白了,這才是一個完整的人。如果你有了這四端,還覺得自己做什么都不行,那你就是在自暴自棄,殘害自己的本性。孟子這段話其實是說,人天生是有四肢的,而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這四端,就像人的四肢一樣,也是生來就有的。一個人只要把這四端努力地擴而充之,不斷放大,“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就會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從地下涌出來一樣,力量是非常強大的,甚至足以讓你保四海、安天下。
后來,王陽明先生還以“致良知”概括了孟子的“四端論”,認為一個真正具備良知的人,一定是個常懷惻隱之心、明辨善惡、懂得適時辭讓、是非關頭保持人間清醒的人。作為普通人來說,要時刻做到孟子所提倡的擴充四端和王陽明先生所謂的致良知,并沒有那么容易,畢竟能做到這些的,可能已經是道德完善、品格完美的圣人堯舜了。但是,四端又是人人皆可從事的修行之道,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當中有意識地擴而充之,遇到問題時不要怨天尤人,懂得反省自己,那么它對我們的個人成長和發展還是大有裨益的。
2. 關于規律:遵從自然規律,才能萬事暢達
任何事情的發生與發展,都有其必然的原因和規律。如果不知道事物的發展規律,就不會理解其中不可遏制的趨勢。古人常說“尊重天道,敬畏自然”,本意就是遵循規律,不論是個人還是國家、社會,如果做了違背規律的事,都很難有好的結果。
作為古代大儒的孟子,對此更是深有感觸,在梁襄王向他請教天下一統的根本時,他告訴梁襄王:“不喜歡殺人的人,就能統一天下。”孟子為什么這樣說呢?這在當時其實是有違國君所理解的常識的。要知道,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都在努力加強自己的軍備力量,四處征兵、討伐,盡可能多地殺掉別國的人,才可能讓自己獲得一塊立足之地。而孟子竟說不喜歡殺人的人才能一統天下,顯然這與當時各個國家的主張是不一致的。畢竟在當時,你不殺人就代表沒能力,鎮不住人,這樣誰會跟著你干革命呀?
孟子所要表述的,既是自然規律的問題,也是人生規律的問題。當時天下的國君沒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如果突然出現一個不嗜殺的國君,全天下的老百姓肯定都會等著他來營救自己。老百姓一旦歸附于這個人,那就像瀑布的水傾瀉下來一樣,這股強大的力量誰能擋得住呢?這才是孟子真正要傳達的觀點。
我在講書時也多次講過,這個世界有兩種規律,一種是自然規律,一種是社會規律。比如說,我打敗了你,你的領地被我占有了,短期來看,這是社會規律在起作用,但從長期來看,一定是自然規律在起作用。就拿秦始皇統一六國來說,秦始皇是個嗜殺之人,殺了很多人,滅了六國,建立了大一統的中國。表面看,這是以武力、嗜殺實現了“定于一”,似乎與孟子的觀點相左。然而如此強大的秦國,卻僅僅維持15 年就被滅亡了,最終讓天下安定下來的是漢朝。漢朝只在開國階段打了一段時間仗,到文景之治時便開始讓百姓休養生息,不再打仗。所以你會發現,在文景之治之后,漢朝的所有斗爭基本都限制在朝廷之內,對老百姓影響很小,這才是真正的“定于一”。那么漢朝的好日子是什么時候結束的呢?是到漢武帝之后結束的,因為漢武帝不但好大喜功,還有一個極大的缺點——殺人成性,大臣犯一點小錯,他直接就將其處死,毫不留情。在這種狀況下,漢朝最終走向滅亡也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事了。
人的一生往往是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共同作用的結果,綜合來說,社會規律會在短期內起作用,如果我們把時間拉得足夠長的話,最終真正起作用的永遠是自然規律。人遵循了自然規律,按規律辦事,就會萬事暢達;否則,就會受到懲罰,這種懲罰也會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看似是天災,實際是人禍。
3. 關于教育:想教好孩子,先活好自己
對于很多做父母的人來說,人生中除了健康、事業之外最重要的事可能就是教育孩子了。這不僅因為我們對孩子的成長和未來十分關注,還因為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極大的影響。《父母的語言》的作者認為,“孩子一生的學習、行為以及健康狀況都建立在與父母積極的、相互回應的、禮尚往來的基礎之上”。
很多時候,我們可能無法想象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無意中的一句話、一個表情、一個動作,會對孩子產生怎樣的影響。在《孟子》一書中,也涉及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處方法,以及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等。比如,孟子的學生公孫丑就曾經問孟子:“都說從古到今,君子不會直接教自己的孩子,這是為什么?”孟子回答說:“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
意思是說,這些人并不是不教自己的孩子,只是情勢上行不通。因為在教自己的孩子時,教的都是正道。如果用這些正確的道理教育孩子后,發現沒有效果,那么父親就會發怒。一發怒,就會傷害父子間的感情,讓家庭失了和氣。父子間感情不好,家庭不夠和睦,對孩子的成長肯定是不利的,這樣的教育就失去意義了。
孟子的這一觀點在今天也仍然很有道理。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自己在家教不好孩,孩子不聽話。但同樣的話,老師說給孩子聽,孩子就愿意聽。為什么?原因就在于父母教孩子的那些道理,有一些自己也做不到,比如不能玩游戲、不能拖拉、不能說臟話等,但他們自己卻可能會在家里玩游戲,自己做事也會拖拉,也會忍不住說臟話。這時,孩子就會不服:憑什么大人能這樣做,我就不能呢?也即“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你要我做這做那,你自己卻沒有做到呀!于是,之前的教育就失效了。
老師教孩子的那些道理,跟父母教的沒有太大區別,但孩子之所以更愿意聽老師說的,是因為老師在孩子面前展現出來的都是正能量,老師說給孩子聽后,自己也會做到。當然,老師也有做不到的事情,只不過在孩子面前,他們會把這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掩藏起來,不會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
古人早已深諳此道,所以他們才會“易子而教之”,互相交換著教育孩子,你的孩子我教,我的孩子你教。這樣一來,孩子所接觸的都是老師善的一面,學的也都是善的道理。與此同時,孟子還提出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即父子之間不要相互求全責備,要求太多,否則就可能造成更大的不幸。我認為孟子這句話說得特別好。我們反思一下,現在有多少家長與孩子之間都在互相“責善”?我就經常聽有些家長說,我想讓孩子彈琴,別的事都可以不在意,但彈琴必須要堅持,還要彈好,如果孩子不能堅持,我就狠狠地懲罰他。可是,孩子真的喜歡彈琴嗎?即使彈好了,未來就要靠這個生存嗎?未來一旦人們發明出一種自動彈琴的東西,你的孩子是不是就會因此而失去生存的技能?這就是一種求全責備,結果孩子不但沒有從中得到更多快樂,還影響了親子之間的感情,得不償失。
那么,我們是不是完全不能夠教自己的孩子呢?我個人認為,其實是可以教的,但有個前提,就是你自己一定要先成為一個表里如一、內外一致的人。你希望孩子什么樣,自己首先就要做個這樣的人,這時孩子才會覺得你是坦蕩的、真誠的,與你相處也會更加舒適,學你的樣子也會更加自然。
所以,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孟子早在幾千年前就告訴我們了,就是不要對孩子要求太多,跟孩子搞好關系,同時努力活好自己,給孩子做好示范。只有你活好了,心中有熱愛,眼里有光芒,孩子就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你的積極影響,并照著你的樣子去生活,去追求更好的自己。
即刻起,您只需上前瞻經濟學人APP,即可有機會限免領取本《人生的底氣》一書~
參與方式
打開前瞻經濟學人APP,進入“我的”——“簽到”頁面,點擊“參與兌換抽獎號”即可參與本期(第103期) 瞻書有禮(注本期開獎時間:2023年1月8日晚22:00),系統將隨機抽取十位幸運用戶免費送出實體書籍一本!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