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團隊在4D打印柔性執行器方面取得進展
氣動執行器因其彎曲程度高、自由度大、環境適應性強等特點,在醫療保健、復雜地形勘探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但由于其壓力系統離不開笨重且剛性的泵驅動氣體設備,極大地限制了執行器的尺寸和移動性,以及在室外環境中的應用。液-氣相變復合材料是一種在柔性彈性體中摻雜液-氣相變材料而形成的智能材料。當溫度達到材料沸點時,液滴蒸發產生壓力,帶動復合材料膨脹,因此每個微液滴都可以看作是一個氣動單元。通過這種方式,將氣源和氣泵的功能集成到主要材料中,大大降低了系統的復雜性。然而,相變執行器的加熱方式受到焦耳加熱或環境加熱的限制,需要外接電源或更高的環境溫度,這阻礙了其更廣泛的應用。此外,目前對執行器變形行為的監測通常由光學相機記錄,然后對獲得的圖像進行后分析,缺乏實時性。因此,如何設計一個無系繩,且具有感知自身運動的柔性執行器仍是一個挑戰。
太空路權:未來太空交通國際治理體系的核心問題
(資料圖片)
日前,2022空間技術和平利用(健康)國際研討會采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模式在京召開,會議主題為“同一個太空,同一個家園”,聚焦“和平、合作”與“科學、科創、科普”。大會邀請了科學家、宇航員、企業家、金融家、教育家,探討“空間技術和平應用與轉化、科技創新與發展、科學普及、人才交流與培養”等話題。其中,關于太空交通的專題論壇引人關注。
青海省北斗科研科普基地通過省級認定
青海省基礎測繪院北斗科研科普基地通過專家評議、現場答辯、實地考察等環節,成功通過“青海省北斗科研科普基地”省級認定。青海省北斗科研科普基地以青海北斗數據中心為載體。該中心是青海省基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開展定位、短報文信息等服務和科研生產的技術中心,通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和發展,形成了以北斗地基增強系統為主的一系列產業應用、技術方案和基礎設施,在推進青海省北斗系統產業化方面發揮了突出作用。
火星沖日巧遇火星伴滿月 十分罕見
據廣州市五羊天象館預測,今年12月8日,火星沖日,火星視亮度為負1.9星等,為兩年來之冠。這也將是未來10年內(2033年6月以前)最明亮的火星。火星是地球的外行星,平均779天沖日一次。
光學非輻射態領域研究獲重要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下,暨南大學陳凱研究員團隊在光學非輻射態(Anapole態)領域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在過去的十年中,低損耗的全介質納米結構已經成為納米尺度光操控的重要平臺。其中,高折射率全介質納米盤可以激發出光學Anapole態,展現出獨一無二的近場分布以及零遠場散射特性。作為一種非輻射態,它可以顯著增強非線性光學效應和光熱效應等,提供了新穎的調控光-物質相互作用的手段。然而,這種分布在結構內部的Anapole態的局域場增強較弱,且它的產生并不能通過激發偏振加以控制,因此限制了它的應用。
香櫞多糖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柑橘研究團隊利用不同濃度乙醇分級提取香櫞果渣中多糖,并對香櫞果中多糖的主成分進行化學結構解析及流變力學性質探究。香櫞又名枸櫞或枸櫞子,屬蕓香科柑橘屬枸櫞類果樹,是三大古老柑橘品種之一,在中國已有兩千余年的栽培歷史,主產地為臺灣、福建、廣東、廣西、云南等中國南部省區。香櫞是藥食同源果樹,具有較高的抗潰瘍病特性,栽培管理方式簡單、產量高,種果效益好。
利用迄今最早DNA重建200萬年前的生態系統
200萬年前的世界什么樣?科學家通過分析迄今恢復的最早的古代環境DNA,繪制了格陵蘭北部約200萬年前生態系統的樣貌,包括曾存在的動物和植物物種。該結果發表于7日的《自然》雜志,使人們能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探究并理解一個古代生態系統,揭示了一個沒有現代等同物的生態系統。
在月球熔巖管內建造人類基地 最新研究提供可行性方案
我國將在2028年左右建成月球科研站基本型,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透露的這一消息讓不少網友激動。月球基地將如何建?最新一期《空間科學與技術(英文)》期刊刊發由重慶大學謝更新團隊聯手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果琳麗研究員的研究文章,該研究探討將月球熔巖管用于人類居住的可行性,并提出利用地球溶洞模擬地外熔巖管的方案設想,這一方案可行性得到國際認可,并將在重慶選擇喀斯特溶洞作為模擬場地,開展相關研究和試驗。
男女共情區別或緣于社會分工差異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自古以來,人們就十分關注社會交往中的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推己及人。在心理學中,這種感知、理解、分享他人情緒狀態的能力被稱作共情。長期以來,許多人認為,女性具有敏感、細膩、善解人意等特質,共情能力強于男性。然而,這種看法究竟有沒有科學依據?是不是人們的一種刻板印象?近日,發表在國際學術刊物《大腦皮層》上的一篇論文表明,女性在個人痛苦方面的共情能力確實比男性更強。男女在個人痛苦方面的共情能力差異,在大腦機制上也有所反映。
武大病毒學最新研究:首次揭示蝙蝠MERS相關冠狀病毒受體
2022年12月7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以長文 (Article) 形式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生命科學學院嚴歡研究組在病毒受體領域的研究成果,論文標題為《MERS冠狀病毒在蝙蝠中的近親病毒使用ACE2作為它們的功能性受體》(Close relatives of MERS-CoV in bats use ACE2 as their functional receptors)。
培育人類腸道類器官的新方法問世
在一項近日發表于《細胞報告方法》的研究中,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應用一些專門的實驗技術,可以產生大小和成分可預測的腸樣組織。類器官是器官特異性細胞的集合。它是一種基于3D體外細胞培養系統建立的,與體內的來源組織或器官高度相似的模型。同時,它與體內分化的組織器官具有相似的生理反應,與來源組織具有極高的相似性。相關研究在再生醫學領域具有廣闊前景。
帕金森病靶點Nurr1轉錄激活的結構基礎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劉勁松課題組揭示帕金森病靶點Nurr1以及Nurr1-RXRα別構激活的結構基礎,并進一步利用整合結構生物學方法研究了Nurr1受DNA和配體RXRα調控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博士生趙默晗、助理研究員王娜、碩士生郭要廷為該文共同第一作者,劉勁松研究員、許婷婷副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鋰硫電池粘結劑領域研究獲重要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支持下,華南師范大學化學學院蘭亞乾教授和陳宜法教授在鋰硫電池粘結劑領域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鋰硫電池以其優異的理論比能量(2567 Wh kg-1)和比容量(1675 mAh g-1)成為最有前途的一代儲能系統。盡管如此,Li-S電池仍然存在一些缺點,例如眾所周知的多硫化鋰(LiPSs)穿梭以及體積膨脹破壞電極結構完整性等問題,導致電池的電化學性能不理想。相關成果發表在材料學頂級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
桐涇路北延工程科研成果獲省級科技特等獎
近日,江蘇省綜合交通運輸學會發布2022年度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名單。在全省114個參選項目中,由蘇州交投集團交建公司、中鐵五院、中鐵十四局等單位參與完成的《大直徑盾構下穿運營高鐵安全控制關鍵技術及裝備》科研項目脫穎而出,獲評特等獎。
北京經開區21個項目獲北京科技獎
全球首款獲批上市的新冠滅活疫苗、電動汽車充電設備關鍵技術攻關......近日,2021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發布,北京經開區企業參與的21個項目獲獎,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超1倍,主導產業科技創新實力、科技成果轉化承載能力再獲認證。
青島市科技創新大會:120個項目(人選)獲獎,崔洪芝、喬方利榮獲最高獎
12月8日,青島市科技創新大會在市級機關會議中心三樓禮堂召開,對獲得2021年度市科學技術獎的項目和人員進行表彰獎勵。2021年度全市共有120個項目(人選)獲獎,中國海洋大學-山東科技大學海洋裝備材料與技術聯合研究中心崔洪芝教授和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喬方利研究員榮獲市科學技術最高獎,另外115項成果獲科技進步獎、3人獲國際合作獎。
南開大學張彤教授獲James J. Morgan青年科學家獎
12月7日,由美國化學會和環境領域國際頂級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聯合評選的2023年James J. Morgan青年科學家獎(The 2023 James J. Morgan Early Career Award)結果正式揭曉。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彤榜上有名。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