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來,內耳中負責聽覺的最后一個基本分子機制一直是未解之謎,科學家們苦苦探索,終于,在近日,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科學家們首次以分子細節揭示了內耳中負責聽覺的關鍵部分的結構。
(資料圖片)
2022年10月12日,高級作者、俄勒岡州立大學沃勒姆研究所高級科學家、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調查員Eric Gouaux博士和同伴通過低溫電子顯微鏡揭示了內耳中負責聽覺的關鍵部分的結構,解密了內耳將振動轉化為聲音的過程,并發表在《自然》雜志上。這些發現有望為全世界4.6億人的聽力障礙的治療指明方向。
這一發現揭示了內耳復合體的結構,該復合體將振動轉換為電脈沖,并由大腦轉化為聲音。這個過程被稱為機械感覺轉導,負責平衡感和聲感。
Gouaux說:“剖析基本結構是第一步。”
由于蛔蟲秀麗隱桿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擁有一個與人類非常相似的機械感覺綜合體,科學家們通過悉心培養和分離技術,實驗了6000萬只蠕蟲,歷時近5年,解決了剖析這個基本結構的難題。
聽力損失可以通過改變機械感覺轉導復合體蛋白質的基因突變遺傳,也可能是由持續暴露在巨大噪音中引起的。無論哪種情況,OHSU研究人員的發現都讓科學家們第一次看到了這個復雜的結構。
“聽覺神經科學領域幾十年來一直在等待這些結果,現在結果終于出現了,我們欣喜若狂,”OHSU研究科學家、全國聽力研究的領導者Peter Barr-Gillespie博士說,“這篇論文的結果提出了新的研究途徑,將在未來幾年為該領域注入活力。”
該研究論文題為" Structures of the TMC-1 complex illuminate mechanosensory transduction",已發表在Nature期刊上,主要作者為Hanbin Jeong和Sarah Clark。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資料: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314-8#Abs1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2022-2027年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政策研究、產業鏈咨詢、產業圖譜、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指南、IPO募投可研、IPO業務與技術撰寫、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
標簽: 失聰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