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苦不能苦孩子,再難不能難教育”。房子、孩子與教育的疊加,使得學區房作為樓市的硬通貨,一直是頂流般的存在。最近一段時期,各地炒作學區房的現象引起市場高度關注,并引發了多重監管舉措。
筆者認為,“一房難求”的背后,暴露出來的是扭曲的置業觀和教育觀,教育資源的不均衡性,是學區房這一特殊品類畸形發展的根本原因。加快推進教育優質資源均衡,讓教育的歸教育,房子的歸房子,才能從根本上給學區房降溫。
近兩年大城市的住房問題中,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就是學區房過熱??硕鸨O測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上海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價為55994元/平方米,同比漲幅為2.5%。而從去年學區房炒作較多的“大三林”板塊來看,其2020年全年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價為99359元/平方米,同比漲幅為17.7%。
有媒體曾報道,北京一處熱門學區房在 “房主來簽合同的路上堵車”的時間里,價格就漲了20萬元,總價從580萬元漲到600萬元;上海一處37平方米的學區房標價750萬元,價格直逼2公里外的頂級豪宅湯臣一品。
去年下半年開始的學區房漲價,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很多家長送孩子出國讀書的計劃,這部分孩子回歸國內教育體系,增加了學區房的需求。另一方面,部分經營貸流入樓市,加大了購房杠桿,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房價的上漲。此外,隨著二孩政策的實施,2014年新生兒數量達到了近年來的峰值,2014年9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之間出生的兒童,正好在今年到了上小學的年齡,這也加劇了學區房市場的供需不平衡。
即便如此,學區房價格的跳漲,其根本原因還是優質教育資源太少。從學區房的價格來看,一部分體現的是房子本身的地段以及品質,另一部分則是學區這一附加資源帶來的溢價空間。不打破學區房的附加價值,哄抬學區房價格的問題就很難解決。
根據教育部的部署,義務教育階段推行免試就近入學,自今年起,更是全國范圍內實施多校劃片、公民同招、指標分配、教師輪崗等措施,以給擇校熱降溫。
不過,學位政策調整也好,加強市場秩序整頓也好,都是讓蛋糕分配得更公平,并未改變蛋糕的大小。當下,“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理念在各地均明顯存在,而且有升級和加強的趨勢。所以,只要A校比B校優質,哪怕優質程度并不十分突出,不管小學、初中還是高中,家長們都會想盡辦法、盡己所能,將孩子送到該校讀書。不增加優質學位供給,不提高整體教育水平,不促進各校均衡發展,就很難改變人們對名校的追逐。
當然,不管教育資源如何供應,總有好中差的區別,總有發展快慢、管理水平高低的區別。給學區房降溫并非一日之功,教育均等化要做的是享受教育的權利均衡、起點均衡,而不是絕對均衡。我們要做的是,任何學校的軟硬件設施、教育隊伍、管理模式都應該是同一個標準,爭取形成了“生源-投入-教育質量”的良性循環,絕不能出現后發展的區域投入不足,為經濟發展而犧牲公共服務的現象。(樓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