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網-新疆日報 記者趙梅
“虛則傾,中則正,滿則覆”。這是唐代高昌一位官員的座右銘,以壁畫形式展現在他的墓室里。8月12日,記者隨一支學術考察隊走進阿斯塔那古墓群216號墓葬,透過一幅名為“六屏式列圣鑒訓圖”的壁畫,了解這位唐代官員從青年到老年的處世哲學和做人準則。
阿斯塔那古墓群。張弛攝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阿斯塔那古墓群位于吐魯番市高昌區東南約40公里的地方,距離高昌故城約5公里。這里被譽為“高昌歷史的活檔案”、吐魯番“地下博物館”,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古墓群形成于公元3至8世紀,是古代高昌城鄉官民的公共墓地??脊殴ぷ髡咴群笤谶@里發掘和清理墓葬467座,出土了古代文書、壁畫、寫本、絹畫、泥俑、木俑等上萬件珍貴文物。包括絹衣彩繪木俑、伏羲女媧圖、共命鳥刺繡、卜天壽“家庭作業”、十二生肖俑等國寶級文物。
走進阿斯塔那墓葬區,沿著一條紅磚棧道向左走上百米,就到了唐代官員216號墓葬的所在地。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對外開放的墓葬有3座,編號分別為210、215和216號,3座墓葬均為斜坡墓道洞室墓和土洞墓,年代均在唐代。
阿斯塔那古墓群的斜坡墓道墓。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趙梅攝
沿著悠長的斜坡墓道,往地下行走了數十米,來到216號墓葬的墓室。打開墓門可以看到,墓室布局非??季?,分前后兩區域。前庭兩側有兩個耳室,是用來盛放大型陪葬品。繼續往里走是主墓室,主墓室空間很大,中央為夫妻合葬墓安放之地,兩側是放置小型陪葬品的區域。
216號墓葬中的“六屏式列圣鑒訓圖”。張弛攝
考古資料顯示,這座墓葬中曾經出土彩繪木俑、胡人泥俑、十二生肖俑、鎮墓獸等大量珍貴文物。如今,這些珍貴文物大多已陳列于博物館,“六屏式列圣鑒訓圖”壁畫則依然靜靜展示在此地。
吐魯番博物館中陳列的“六屏式列圣鑒訓圖”壁畫。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趙梅攝
壁畫用深紅色的畫筆分隔出6個屏框,從左向右依次畫有欹器、玉人、金人、石人、木人,以及素絲(白絲)、撲滿(古代陶制儲蓄罐)、生芻(青草)。
其中,“欹器”是古代盛水盛酒的器皿,特點就是“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古代賢明君主從中悟出中庸守成的哲理,將“欹器”放在座位右側,專門用來提醒自己,萬事都要采取中庸之道,適可而止,慎防“滿而覆”??鬃右苍造テ髦糜谧挥覀龋脕砭渥约夯畹嚼稀W到老、永不滿足。因此,“欹器”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實物座右銘。
可以想象,墓主生前可能也是以“欹器”為座右銘,死后依舊想以此提醒自己,百事要有節,做事要留有余地。
“六屏式列圣鑒訓圖”壁畫中的玉人。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趙梅攝
“六屏式列圣鑒訓圖”壁畫中的金人。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趙梅攝
屏框中的玉人、金人、石人、木人,講述的是一個人從青年到老年的處世哲學。玉人表示一個人在求學時期,應該勤奮好學,謙虛謹慎,培養自己潔身自好的良好品質;金人則表示人到了青年時期,尤其是步入仕途后,要三緘其口,謙虛謹慎,要少說話,多做事;“石人”表示人到了中年,要有所作為,立場堅定,敢作敢為,并且要用自己所學知識回報社會;木人表示人步入老年后,應該拋棄一切世俗欲望,追求無為、無情、無己的境界。
“六屏式列圣鑒訓圖”壁畫中的石人。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趙梅攝
“六屏式列圣鑒訓圖”壁畫中的木人。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趙梅攝
壁畫中的生芻、素絲和撲滿,同樣蘊含為人處世的哲理。其出自《西京雜記》中的典故,說的是漢武帝時,官至丞相的公孫弘初為“賢良”時,朋友鄒長倩送他青草一束、白絲一卷、撲滿一具,望其以此為戒。生芻是告誡他,擇主而事,不以待遇厚薄作為去留標準;素絲勸其立功行事,不要因善少功微而不為;撲滿有入口而無出口,蓄滿錢后,就會被打破摔碎,意在告誡其為官要清廉,不可聚斂無度,否則就會遭遇撲滿的下場。
上千年前,這位唐代官員究竟經歷了什么,我們已經無從知曉。然而,通過他墓葬中遺存的這幅壁畫,感悟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厚重魅力。
“從這幅鑒訓圖中可以看出,在唐代,儒家思想曾得到極大發展和創新,并且對西域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也說明新疆歷來是多民族聚居、多種文化并存地區。各民族文化長期交往交流交融,在中華文明沃土中枝繁葉茂,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蓖卖敺形牟┰焊痹洪L鄧永紅說。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