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張治立
4月28日,在阿克蘇地區烏什縣,烏什別迭里烽燧長城國家文化館正式開館。
烏什縣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副局長王青松介紹,隨著《“長城保護工程”總體工作方案》的出臺,長城文化遺產保護的內容不斷豐富,外延不斷拓展。新疆境內具有與長城基本相同作用和性質的軍事防衛設施遺址,如烽燧也被納入到了長城文化中來認識,成為國家長城保護工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別迭里烽燧長城國家文化館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由中央預算內資金投資2000萬元建設的。
4月27日,游客在烏什別迭里烽燧長城國家文化館參觀。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張治立 攝
烏什別迭里烽燧長城國家文化館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包括烽燧遺址附近的文化公園和縣城內的游客服務中心兩個部分。在這里,游客不僅可以全面了解厚重的中國長城文化,還能看到烏什縣留下的諸多歷史文化遺存。展廳的主體部分是中國萬里長城最西端的尾烽——別迭里烽燧。
對于長城與烽燧的關系,王青松解釋,由于獨特的自然環境,新疆的長城資源遺存幾乎沒有連續性的墻體。其突出特征是依線設點,總體形成了以城鎮為重心,以烽燧為基點連接的中西交通護衛防線。它們和疆外長城的軍事用途一樣,保護著邊疆安定和絲綢之路的暢通,是長城資源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那么,西域為什么是大量修筑烽燧,而非像疆外那樣修筑城墻?王青松分析,概括起來大概有兩個方面原因:一是西域地廣人稀,且沿途多為沙漠、戈壁,修筑連續性的城墻代價太大;二是西域農牧業態交錯,修筑連續性的城墻起不到抵御游牧民族騎兵掠擾的效果。
別迭里烽燧,始建于東漢,第二次修筑為唐代年間。位于烏什縣城西40公里的戈壁灘上,西鄰別迭里河,是通往別迭里山中的要沖。在烏什別迭里烽燧長城國家文化館內的別迭里烽燧模型展示及烽燧狼煙互動區,記者看到別迭里烽燧遺存的模型,是按照原烽燧的1:3比例進行構造,生動還原了原烽燧的神韻。
“別迭里烽燧作為中國萬里長城最西烽,是萬里長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別迭里烽燧飽經千年歷史滄桑,其蘊含的偉大長城文化卻歷久彌堅,它必將激勵烏什縣各族人民把祖國邊疆建設得更加美好。”烏什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胡曉燕說。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