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垃圾發電頭部企業重慶三峰環境(601827.SH)發布 2021年半年報,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30.98億元,同比增長30.32%;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58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24.19%,目前上半年盈利已超過去年全年水平。
對此,三峰環境表示,凈利潤大增,主要是本期確認百果園、涪陵、庫爾勒項目可再生能源補貼收入所致。據悉,上述三個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納入國家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項目清單,根據公司會計政策,確認三項目自并網發電以來的可再生能源補貼收入共計約3.85億元,占凈利潤的50.8%。
此外,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總資產為2.06億元,總負債為118.28萬元,資產負債率為57.29%,較2020年的56.57%略有上升。
針對半年報相關情況,《華夏時報》記者致電公司董秘辦公室,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具體內容以公司公告為準。
上半年凈利潤超去年全年
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三峰環境實現營業收入30.98億元,同比增長30.32%;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58億元,同比增長124.19%;毛利率為40.2%,同比增加10.2%。對比2020年凈利潤7.21億元,今年上半年盈利已超去年全年。
對此,三峰環境表示,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得益于補貼發放確認和項目運營收益提升的雙重影響。
據了解,根據此前公司發布的公告顯示,由于江津項目、涪陵項目已納入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項目清單,江津項目于2021年1月一次性確認自并網發電以來的可再生能源補貼收入共計約2.5億元;涪陵項目一次性確認自并網發電以來的可再生能源補貼收入約6500萬元。三項目自并網發電以來的可再生能源補貼收入共計約3.85億元,占凈利潤的50.8%。
此外,在子公司三峰卡萬塔收到EPC工程款同比增加的情況下,三峰環境報告期內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高達9.2億元,較去年同期-8908萬元,大幅轉正。
另一方面,三峰環境控股的赤峰項目(一期)、六安項目(二期)、浦江項目、大理項目(二期)、營山項目、阿克蘇項目(一期)、鞍山項目、永川項目(一期)、諸暨項目正式建成投產,同樣帶動了運營收入的提升。
值得關注的是,在營收增加的同時,三峰環境的負債壓力也在不斷攀升。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總資產為2.06億元,總負債為118.28萬元,資產負債率為57.29%;2020年總資產為1.88億元,總負債為106.56萬元,資產負債率為56.57%;2019年總資產為144.91萬元,總負債為96.75萬元,資產負債率為66.77%;2018年總資產為116.62萬元,總負債為75萬元,資產負債率為64.31%。
而另一方面,三峰環境依然保持大步擴張的節奏,不斷進行項目投資。2018年至今,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21.38億元、-8.08億元、-26.41億元和-15.77億元,主要用于構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所支付的現金。
此外,年報還顯示,三峰環境2021年上半年期間研發費用達1797萬,同比增長71%,占費用率的0.6%。由于三峰環境堅持創新引領發展策略,持續加大投入,開展了一系列行業相關領域的專項技術研發。在公司研發項目新增以及原有項目推進的情況下,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增加。報告期內,三峰環境新取得“一種垃圾焚燒煙氣近零排放處理系統”等實用新型專利授權3項,截至報告期末,公司擁有有效專利授權87項,其中發明專利26項,實用新型專利57項,外觀設計專利4項。
公開資料顯示,三峰環境成立于1998年,作為中國最早進入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的企業之一,于2020年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旗下最早運營的垃圾焚燒發電廠持續運營時間已超過 16 年。當下,三峰環境不斷開發國內及海外市場,持續擴大核心設備市場占有率。報告期內,三峰環境成功中標榮昌項目、奉節項目、綏中項目3個垃圾焚燒發電 BOT/PPP 項目,新增處理能力1700噸/日。子公司三峰卡萬塔于2021年3月簽約北京安定循環經濟園區項目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6×850t/d 焚燒爐及輔助設備項目,日處理能力達5100噸。該項目是服務首都的單臺處理規模最大、總處理規模最大、首次采用國產焚燒爐替代進口的超大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
在8月17日“三峰環境2021年半年度業績說明會”中,重慶三峰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王小軍答復投資者時提及,截至半年末,公司共以BOT、PPP模式投資垃圾焚燒發電項目51個,設計處理能力合計55800噸/日,整體業績位居行業前列。
面對產業政策風險
年報顯示,補貼收入確認作為三峰環境上半年盈利上升的重要原因深受政策影響。因此,在2021年半年度報告中,三峰環境的披露事項中指出了三峰環境可能面臨的產業政策風險。
去年財政部、發改委等國家部委發布了《關于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財建〔2020〕4 號)、《關于<關于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有關事項的補充通知》(財建〔2020〕426 號)、《完善生物質發電項目建設運行的實施方案》(發改能源〔2020〕1421 號)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明確按照“以收定支”的原則合理確定新增補貼項目規模,以“合理利用小時數”作為項目補貼額度的測算標準,其中垃圾焚燒發電全生命周期合理利用小時數為82500小時,超過全生命周期補貼電量部分,不再享受中央財政補貼資金。同時,自2021年1月1日起,規劃內已核準未開工、新核準的生物質發電項目全部通過競爭方式配置并確定上網電價。
因此,隨著政策變化,三峰環境新增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可能面臨實施競價上網、財政補貼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的風險;另外,公司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運行時間超過合理利用小時數后,將不再享受中央財政補貼資金,對項目全生命周期盈利能力帶來不利影響。
另一方面,雖然垃圾焚燒發電契合當前碳達峰、碳中和的政策方向,但同樣面臨國家政策、法律法規對環保的要求的不斷提高,各級政府對環保工作的監管手段不斷豐富,處罰方式更嚴,懲戒力度更大等問題。在未能嚴格滿足環保法規要求乃至發生環境污染事件的情況下,公司將面臨受到行政處罰、核減可再生能源補貼等風險。
為此,三峰環境表示,將投入大量人力、財力、物力完善環保設施,建立了由煙氣處理系統、垃圾滲濾液處理系統等多個環保設施系統構成的環保執行體系,并制定了嚴格的環保制度和環境事故應急預案,以確保垃圾焚燒發電生產過程符合環保要求。而這也意味著,公司同樣面臨運營成本進一步增加的風險。記者 徐蕓茜 見習記者 王悅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