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辦、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下稱《意見》),明確要求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占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
監管風暴之下,深圳培訓市場現狀如何?近日,《華夏時報》記者實地探訪深圳多家學科類培訓點發現,多處學科類培訓機構大門緊閉,有部分門店仍正常營業。另一方面,美術、舞蹈、編程等素質類培訓機構卻熱火朝天。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素質教育這塊“蛋糕”,學科類教培機構也開始紛紛尋求轉型。本報記者了解到,近日深圳新東方素質教育培訓公司變更了經營范圍,包含藝術、體育、科技類培訓、中小學生校外托管服務等項目;深圳學而思也增加了體育、科技、語言等素質教育類培訓;深圳本土教育機構思考樂近期推出了藝術培訓項目;邦德教育特開設了邦德研學課程體系等。
作為教育行業的重磅政策,“雙減”政策引發了不少關注和熱議。未來,教育培訓行業將面臨哪些考驗和變化?中華教育改進社副理事長蔣永紅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伴隨“雙減”工作的持續推進,學科類教育培訓行業也迎來了低迷期。“許多教培機構為了擺脫困境紛紛向素質教育轉型,但近年來素質教育已成為熱門賽道,即使仍具有發展空間,培訓機構的‘扎堆’轉型也并不容易。”
部分學科培訓機構正常辦學
隨著“雙減”政策的到來,校外教育培訓機構發生了什么變化?8月16日,《華夏時報》記者來到深圳福田區第壹世界廣場,這里的1-3樓曾是教育培訓機構云集的“七巧國”。但記者發現這里早已人去樓空,樓面墻體仍張貼著褪色的教育機構廣告。廣場門口的保安告訴記者:“七巧國四五月份就已經停止經營了,這里的培訓機構都走了。”
據了解,“七巧國”全稱系深圳市七巧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前身是深圳市抓抓兒童城投資有限公司。該公司從2010至2014年進行轉型升級,由傳統購物中心轉型為兒童主題一站式購物體驗中心,領先布局兒童教育培訓行業,并逐步輻射至全國一、二、三線城市。
隨后,記者又來到了位于香蜜湖街道的東海城市廣場,這里聚集了不少教培機構。記者發現商場內的學科培訓機構多已大門緊閉,一家尚在營業的“邦德教育”只有一位前臺值班,當記者以家長名義咨詢能否給孩子報名上課時,該工作人員回復記者:“現在已經沒有新開班級了,開學之后的課程還沒定下來。”
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真的“涼”了嗎?帶著疑惑,記者又來到了深圳另一個教培行業的主要集中地——百花文化中心。剛到門口,記者就看到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從學科培訓機構進出,廣場內仍有不少學科培訓機構還在上課,有的機構門口還坐著等待孩子下課的家長。
百花文化中心聚集了多家培訓機構,各種學科類與素質類培訓機構琳瑯滿目。其中有多家學科培訓機構的工作人員向本報記者介紹,目前暑期班還在上課,且之前已幾乎報滿,但一對一的課程比較靈活,現在報名后就可以安排上課。另外,當記者表示對政策的擔憂時,不少工作人員還作出承諾:“如果將來受政策影響不能上課,可以退還剩余課程的款項。”
此外,《華夏時報》記者還在這里看到,精銳教育等機構將學科培訓相關廣告擺在顯眼位置。當記者以家長名義給孩子尋找學科類教培機構時,一位銷售人員向記者透露:“開學之后周末就不能上課了,現在還可以報名,不過你要小心謹慎一點。”
多家培訓機構謀求素質教育轉型
在實地探訪的過程中,本報記者發現幾乎所有的素質類培訓機構均為正常營業狀態,還有不少店員熱情地向記者推銷自家課程。
一位編程培訓機構的負責人向本報記者展示了該機構的上課模式,據他介紹,該機構將根據學生的個人情況提供樂高啟蒙、人工智能編程等課程體系。“在樂高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會接觸到很多的物理、數學等各方面的知識。學完樂高之后,可以選擇少兒編程從而培養孩子的程序思維。”他認為,融合多學科知識、趣味性強的少兒編程課程恰好順應了當下教育行業的發展趨勢。
而在“雙減”政策的大背景下,不少受到沖擊的學科類培訓機構也把目光投向了素質教育領域。
本報記者注意到,近期新東方在深圳、廣州等地投資成立新公司,經營范圍包含中小學生校外托管服務;幼兒園外托管服務;面向家長實施的家庭教育咨詢服務;語言能力、藝術、體育、科技等培訓;藝術考級活動等。
深圳學而思也在近期變更了經營范圍。天眼查信息顯示,深圳學而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在7月28日變更了經營范圍,新增了面向家長的教育咨詢、中小學生校外托管等服務,還增加了從事語言能力、藝術、體育、科技等素質教育類培訓經營范圍。
此外,深圳首家赴港上市K12企業思考樂則是推出了藝術學科課程。7月26日,針對“雙減”政策,思考樂教育發布公告表示,公司董事會將繼續監察《意見》及其他相關規則及法規新規的發展,并于必要時對集團的業務營運作出調整。據悉,思考樂教育旗下已擁有思考樂•樂學品牌,涵蓋少兒口才、美術、書法等課程。
另一個深圳本土企業邦德教育近期也開設了邦德研學課程體系,推出了高爾夫夏令營項目,招募對象為6-16周歲的青少年。
深圳一位教育機構內部人士向本報記者介紹,該機構近期也推出了一個素質教育產品。但他認為,目前類似產品的前景還不太明朗。“素質教育市場比k12市場需求要小不少,需要繼續挖掘市場需求和打磨產品本身。”
對于教培機構轉型素質教育,深圳家長也有不同的聲音。家長高女士向本報記者表示,對于素質培訓類的課程她并不排斥,這有利于孩子的全面發展。“但學科類的課程也不能沒有,孩子落下的功課難道讓家長教?”
家長黃先生則認為,學科類培訓機構可能會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壓力,相比之下,素質類課程除了能減輕課外負擔之外,還有利于孩子的興趣愛好發展。
那么,素質教育可以成為學科教培機構的出路嗎?蔣永紅向《華夏時報》記者指出,近年來素質教育已成為熱門賽道,在政策扶持和資本涌入的加持下,素質教育也迎來了崛起良機。但眼下許多教培機構為了擺脫困境紛紛向素質教育轉型,“扎堆”轉型實際上并不容易。
“同時,學科類課程的市場也不會因“雙減”政策的實施而消失,家長們對提高孩子學習成績的需求依然存在。但關于學科類教培行業供給側的遏制,從監管的層面來講是非常困難的。這就給未來教育培訓市場帶來了未來甚至還可能出現打擦邊球或者‘一刀切’的情況。”蔣永紅進一步指出。
他認為,“雙減”政策的實行,有利于緩解家長們的教育焦慮,兼顧孩子的全面發展,但也會讓學科類教育培訓行業受到沖擊。“這可能導致大批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從業人員面臨轉崗或失業的困境,家長們也可能會遭遇培訓機構‘跑路’、欠費等糾紛。對于上述情況,相關部門需要提早預判和處理可能面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