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數據出來后,市場看的比較悲觀,這是沒看到數據背后的邏輯。
7月份各項經濟數據是超預期的,下滑和收縮的趨勢是很明顯的。一句話,就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金融條件是收縮。宏觀經濟下滑,其中有短期因素困擾,比如零星疫情爆發和洪澇災害,干擾了正常的生產和生活,而金融條件的收縮則表明需求的萎靡是趨勢性的。
先從金融講,7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230.22萬億元,同比增長8.3%,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3個和2.4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余額62.04萬億元,同比增長4.9%,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6個和2個百分點;貨幣的收緊主要源于社會融資總額下行后導致派生存款減少。
2021年7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0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6362億元,明顯低于此前市場普遍預期的1.5萬億元規模。
這其中,表面上看信貸增速還算正常,但是企業中長期貸款新增規模比去年同期少增1031億元,為今年以來首次同比少增,結束了此前連續16個月的同比多增;而7月份企業票據融資新增1771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792億元,票據沖量明顯,說明實體企業的融資需求是萎縮的。
金融條件收縮其實是實體經濟下行的一個鏡像,7月宏觀經濟數據下行超預期,也就是說,市場此前預計季節性下行,但是實際下行的幅度更大。
比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環比季調回落至-0.13%,這是2011年有該數據統計以來第三次環比負增長,說明后疫情時期比較萎靡的消費壓力更大,
固定資產投資環比季調增速只有0.18%,屬二季度來環比最低。制造業、基建、地產增速有不同程度回落。這個數據應該是政府對于地方政府債務的調控進一步趨嚴導致,前半年地方政府債券發行也偏慢,這種情況在后半年會有改觀。
下行最為明顯的是房地產銷售,單月銷售同比只有-8.5%;投資方面,新開工、施工同比增速大幅回落至-20%以下。去年基數高是原因之一,但政策的調控到了今年后半年顯效是主要原因。
筆者此前分析過,今年一季度,商業銀行信貸增速非常明顯,房地產貸款在政策的三令五申下,增速也很猛,這實際上透支了全年的額度,后半年很多銀行基本就沒有額度了。
這個“額度”其實就是去年央行發布的對房企融資的“三道紅線”和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這兩個制度一個針對房企,一個針對商業銀行,主要的目的是控制和降低房地產行業的杠桿率水平。
所以,到了7月房地產銷售就斷崖式下滑,7月金融數據顯示,7月短期貸款和中長期貸款分別新增85億元和3974億元,同比分別少增1425和少增2093億元。居民中長期貸款增速下滑斜率變大,當月增量低于近5年同期水平,居民中長期貸款主要是房地產貸款,7月的斷崖式下滑,表明在金融端,房地產的調控政策切切實實見到了效果。
而這背后的動力主要是銀行信貸對房地產的收緊,最近幾個月以來,各地傳出房貸額度收緊,有些地方商業銀行已經開始停貸,利率開始大幅上行,某些地方已經二手房貸利率已經超過6%,首套房貸也在大幅上行。
這兩個政策最終產生的效果是,未來寬松貨幣政策的資金將很難漏到房地產領域,從另一個方面支持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最近幾年,我國貨幣政策面臨一個困擾就是房地產市場。我國經濟面臨周期性下行壓力,還要面對境外沖擊。這時候,在一定情況下,央行可以通過貨幣刺激穩住經濟,但是由于沒有管好房地產,寬松資金流入房地產,實體經濟很難見到資金,倒是把房價給炒起來了,最終事與愿違,相關部門也投鼠忌器。
而目前房地產金融政策盡管帶來了短期的經濟下行壓力,卻為未來貨幣政策支持實體經濟提供了一個有利的環境,下半年寬松貨幣政策出臺將會對實體經濟產生更有力的支撐。冉學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