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公告引起生豬養殖行業的討論,8月11日晚間,牧原股份(002714.SZ)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公開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募資資金總額不超過95.5億元,扣除相關發行費用后的凈額將主要用于23個生豬養殖建設項目和4個生豬屠宰項目。
長久以來,我國生豬的市場供求關系、市場價格呈現明顯的周期性波動。我國生豬市場價格一般每4年為一個完整波動周期,俗稱“豬周期”,伴隨著豬周期的波動,與生豬養殖相關的企業經營業績也呈現周期性波動。2021年1月至5月,隨著生豬產能逐步恢復,生豬存欄量逐步回升,生豬價格持續大幅回落。
受此影響,牧原股份股價自2月22日盤中觸及131元/股的高點后,便持續下挫,至目前股價已跌去62%。不過,針對此次牧原股份發行的95億元可轉債,部分市場人士一直質疑,牧原股份募集資金的動機,以及是否存在財務造假的嫌疑。或許,受市場質疑的影響,8月13日,牧原股份盤面維持下跌走勢,最終報收46.85元/股,跌幅達1.37%,總市值回落至2465.74億元。
為何發債95億
自春節之后,我國的豬肉價格就開始呈現下跌走勢,目前在國內已經達到了22周連續下跌,豬肉價格的下跌也必定導致著某些養豬企業和散戶對此心生抱怨。與此同時,豬肉價格的持續下跌對上市公司的業績造成影響,其股價出現持續下跌,利潤也隨之下降。
據國家發改委網站披露的數據顯示,8月第一周,全國生豬出場價格為16.13元/公斤,環比此前一周跌0.19%。另據發改委測算,當周全國豬料比價為4.96,環比降幅1.20%。按目前價格及成本推算,未來生豬養殖頭均虧損為622.05元,為連續第12周預虧。
在生豬養殖行業不景氣的背景下,去年大賺274億元,今年上半年預計獲利超百億,有著“豬茅”之稱的牧原股份,此次大舉募資再遭質疑。針對市場的疑問,以及外界對其財務造假的質疑,記者數次發送電子郵件,不過,截至記者發稿,牧原股份仍未給予正面回復。據悉,牧原股份將于8月16日啟動可轉債申購,本次可轉債申購簡稱為“牧原發債”,申購代碼為“072714”。
8月11日晚間的牧原股份公告稱,公司擬公開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擬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95.5億元(含95.5億元),扣除相關發行費用后的凈額將全部用于生豬養殖項目、生豬屠宰項目、償還銀行貸款及補充流動資金項目。其中,募投資金涉及的生豬養殖項目總投資88.7億元,擬投入募集資金51億元,共涉及項目23個。生豬屠宰項目總投資22.87億元,擬投入募集資金19億元,涉及項目4個。償還銀行貸款及補充流動資金擬投入募集資金25.5億元。
針對此次募資,金豬數據首席研究員黃建霖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從此次可轉載的順利發行,也是對于市場質疑的回應,有力彰顯了該公司的信心和實力。今年生豬市場發生巨變,豬價一路走低階段性突破行業及公司成本線,這些因素不僅給公司現金流造成了困擾,而且也打破了公司正常的生產節奏。
通過本輪發債有效補給現金流近百億,黃建霖表示,一方面緩解了公司當期資金壓力(償還銀行貸款及補充流動資金25.5億元),另一方面從公司銀行授信來看,截至2021年3月末,公司共獲得銀行授信527.93億元,其中178.85億元未使用,目前公司在各家銀行的授信額度正常,并未發生明顯調整。本次補充的現金加上銀行授信能夠保證公司具有良好的資金流動性。
對于此次發行可轉債,牧原股份對外表示,本次生豬養殖項目的用地均已落實,并履行了用地所需的決策或審批程序,符合土地用途,不存在違法違規占用基本農田等行為。生豬屠宰項目的用地符合土地用途,亦不存在占用基本農田等行為。
上述項目實施,有望為牧原股份帶來可觀經濟效應。以內鄉綜合體210萬頭生豬養殖建設項目為例,項目總投資金額為30億元,據測算,項目投產后,預計新增年收入37.7億元,內部收益率為22.43%,投資回收期(稅后)為5.51年。
而以生豬屠宰項目中的商水年屠宰400萬頭生豬項目為例,本項目總投資金額為6.76億元,據測算,項目投產后,預計新增年收入106.86億元,內部收益率為18.45%,投資回收期(稅后)為6.21年,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
8月13日,有投資者向牧原股份提問:“公司有沒有考慮做香腸、火腿等下游產品?”
對此,牧原股份給出的解釋是,公司屠宰廠銷售的產品以白條、分割產品為主。考慮到新零售的需求與市場環境,未來有計劃會增加精分割流程,針對性銷售非標準化分割品。未來在肉制品方面也會更加開放,采用多種方式擴充產能,同時積極拓展多種銷售渠道,為大眾提供安全、健康的豬肉食品。
曾被質疑財務造假
近期受新冠疫情影響,國內中高風險地區交通受到管制,豬肉調運和消費受阻,養豬戶看漲無望,悲觀情緒持續發酵,出欄積極性明顯增加,再加上月中規模場存放量操作,豬源整體供給充足,屠企收豬情況較為順暢,疫情也利空終端消費,屠企開工率有所下滑,市場對后期肉價看跌氛圍趨濃。
8月3日,新希望集團微信公眾號發布了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暢給員工的一封信,談及公司在去冬今春以來,由于非瘟疫情反復、行業產能恢復以及進入“豬周期”快速下行階段所面臨的挑戰。在豬產業快速擴張后,管理能力未及時跟上,影響了生產效率與盈利能力,導致了多年來的首次虧損。
事實上,不僅新希望出現虧損,今年年初至今,養豬巨頭們的日子都不好過。伴隨著豬肉價格的持續下跌,與生豬相關上市公司的股價也大幅下挫。據記者統計,按照上半年生豬出欄量排名前五來看,截至8月13日,天邦股份年初至今跌幅達58.69%,牧原股份跌幅達49.78%,新希望跌幅達45.63%,正邦科技跌幅達42.87%,溫氏股份跌幅達25.72%。
與此同時,受生豬價格斷崖式下跌,并且疊加飼料價格大幅上漲的影響,上半年生豬養殖企業的利潤出現大幅下滑。7月中旬,新希望發布業績預估稱,預計上半年凈虧損29.5億元-34.5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盈利31.64億元,公司業績預計下滑193.24%-209.04%。
溫氏股份2021年半年度業績預告顯示,虧損22.6億元-25.6億元,歸屬上市公司凈利潤同比下跌154.41%-161.64%。對于養豬企業來說,今年紛紛出現利潤大幅下滑,甚至巨額虧損的情況。而牧原股份卻一枝獨秀,不僅沒有虧損,甚至半年時間創造了一百億凈利潤,讓人們不禁產生疑惑,外界甚至質疑牧原股份是否嫌財務造假。
據天眼查顯示,牧原股份公布2021年上半年業績預告,1-6月牧原股份凈利潤預測區間為110億元-115億元,歸母凈利潤為94億元-102億元;上年同期凈利潤為117.58億元, 歸母凈利潤比上年同期下降12.83%-5.42%。有業內人士表示,牧原股份之所以被大家猜忌,或許正是因為它與眾不同的經營方式有關。
有業內人士表示,牧原股份采取的“大存大貸”模式,引發市場對其財務造假的質疑。曾經的知名企業康得新、康美藥業等均出現過大存大貸模式,最終爆發了財務危機并引出財務造假。然而,牧原股份此時大舉募資讓市場再度質疑其財務造假。因為,去年以來,公司大賺特賺。
2020年度,牧原股份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74.51億元,同比大增348.97%。今年一季度,公司盈利69.63億元,公司預計,今年上半年的凈利潤為94億元-102億元。一年半大賺超過370億元,牧原股份竟然還要靠募資償還銀行貸款及補充流動資金,實在有些詭異。
此外,據財報顯示,2020年度牧原股份總資產1226.27億元,同比增長131.87%,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權益504.07億元,同比增長118.14%;長期經營資產824.49億元,同比增長150.61%;金融負債284.64億元,同比增長74.83%,資產負債率48.07%,凈負債率20.98%,融資成本率2.42%。業內人士表示,既然一年半已經大賺370億元,為何還要通過股權融資(可轉債)近百億?牧原股份究竟缺不缺錢?
據牧原股份最新的財報顯示,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總負債690.84億元,僅短期負債就高達158.12億元,流動資產只有396.10億元。對于1437.19億元總資產的養豬企業來說,48%的負債率已經不算低了。而且養豬企業的流動資產多為生豬,存在較大的資產減值計提風險。
不過,對于外界質疑牧原股份財務造假的現象,黃建霖卻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這個邏輯不一樣的。首先牧原產能并未完全建成,在建項目仍需要資金進行支持,此外對于相對穩健的牧原而言此舉可謂有備無患,公司高管之前曾在公開場合宣布公司認為明年是行業寒冬,即使公司目前現金流正常,仍需儲備大量現金面對周期底部所帶來的風險。因此,本次周期去產能的時間和虧損程度或將遠大于以往周期。記者 葉青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