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資本邦了解到,近期,公募市場明顯加大了對定增市場的挖掘程度。Wind數據顯示,僅年內公募基金就動用了346.84億元參與上市公司的定向增發,其中,財通基金累計投入53.47億元,緊隨其后的基金公司則投入了53.02億元,位居第三的諾德基金也投入了42.84億元。
此外,從參與次數上來看,財通基金累計參與定增91次也位居第一,參與10次以上的公募機構合計達到12家。
據悉,7月18日晚間,廣大特材發布公告稱,該公司定向增發的4944萬股即將在科創板上市,這意味著廣大特材總規模約13.13億元的定增終于塵埃落地。值得關注的是,在廣大特材的15個定增對象中,公募基金最為顯眼,資料顯示,財通基金獲配數量位列第九位。
相關基金人士表示,近兩年A股市場整體容量的不斷增加,以及2020年初再融資新規帶來的鼓勵和導向作用,都促進了定增市場的供給繁榮,上市公司的定增項目數呈現不斷上升態勢,這種供需不平衡則進一步凸顯定增項目的性價比,導致各種產業資本、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等紛紛入局搶籌。
未來一段時間,定增的上市公司將主要集中在新經濟和重資產兩個方向。新經濟領域,尤其是以科技板塊為主的高技術制造系列、生物醫藥系列等,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方向,該領域發展速度較快,對資金需求也較大。因此,新經濟領域公司的股票估值較高,存在定增融資、加快發展的內在動力。而重資產領域,如汽車、化工等行業的資本開支較大,上市公司有通過定增融資實現產能擴張及轉型升級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自去年定增新規實施以來,定增市場回暖,可選標的顯著增加,機構投資者參與積極性也快速上升。
供求關系改變之下,上市公司融資難度也在加大。從發行端數據看,分化情況非常明顯。部分上市公司的定增難覓發行良機,逾20家上市公司去年已獲批文但至今仍未實施,更有甚者定增批文到期失效。即便成功發行,仍有82家上市公司的定增募資不達預期,已接近去年全年水平,其中又以中小市值公司發行的定增為主。
根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有南玻A、京泉華、成都路橋等先后公告因為資本市場環境、融資時機出現變化等,非公開發行股票批復到期失效。以南玻A為例,該公司2020年7月14日獲得批文,到今年7月14日批文失效。該公司對此的解釋是,資本市場環境、產業發展情況、公司市場價值表現與股權融資時機的協同等多方面因素出現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