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2日,作為A股注冊制的試驗田,科創板正式迎來兩周歲生日。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7月22日收盤,科創板共有313家上市公司,流通市值的算數平均值接近57億元。
依托扶持科技創新型企業的主旨,多家公司成為科創板之最。其中,總市值超千億的有8家,中芯國際(688981.SH)以2079億元總市值居首;2020年研發投入超10億元的有7家,中芯國際以46.72億元的研發投入居首;石頭科技(688169.SH)以1136.05元/股的股價成為科創板唯一一只超千元的股票。
在希望討個好彩頭的美好愿景之下,科創板上市公司的代碼多以688開頭,有意思的是,688001至688030的30個號段中共出現28家上市公司,688014及688024兩個代碼遭“嫌棄”。
2年終止79家IPO
2018年11月5日,設立科創板試點注冊制被提出,一個獨立于主板市場的新設板塊由此誕生;2019年7月22日,科創板首批25家企業正式掛牌交易。
回顧2019年7月22日的交易盛況,滬深兩市震蕩回落,收盤時滬指跌1.27%,深成指跌1.15%,創業板指跌1.69%,資金涌向科創板。
彼時,隨著科創板開市鑼聲的響起,25只科創板股票迎來首秀,收盤時首批25只科創板股票首日平均漲幅約140%,其中安集科技(688019.SH)漲幅居首,漲幅400.15%,25家公司成交額合計逾480億元。
科創優質企業向科創板發起沖擊,但也有沖擊失敗的。2019年9月5日,根據科創板上市委員會第21次審議會議結果,北京國科環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IPO申請被否決,這是科創板首個被否決公司。
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22日,科創板上市審核共終止(撤回)71家;終止(審核不通過)5家;終止注冊3家;中止審查2家;暫緩發行1家;暫緩表決3家。
市值一哥一年研發投入47億
截至7月22日,科創板總市值超千億的有8家,中芯國際以2079億元總市值居首。除此之外,中芯國際還以46.72億元的研發投入居首,穩坐科創板一哥寶座。
2021年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收72.92億元,同比增長13.92%;實現歸母凈利潤10.32億元,同比增長136.39%。2020年,中芯國際營收274.7億元,同比增長24.77%;歸屬凈利潤43.32億元,同比增長141.52%。
作為行業翹楚,業績高漲之下,其研發投入也持續提高。2020年,中芯國際研發費用達到46.72億元,2020年一季度研發投入為10.16億元。
除長期保持高額研發投入外,中芯國際在人才儲備方面也是煞費苦心。7月19日,中芯國際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會通過《關于向激勵對象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的議案》,以20元/股的授予價格向3944名激勵對象授予6753.52萬股限制性股票。
其中,董事長周子學、副董事長蔣尚義、聯席CEO梁孟松以及趙海軍等核心管理層人均獲得了40萬股。需要注意到,此前2020年底,梁孟松曾計劃辭職未果。中芯國際曾為了挽留梁孟松,贈予其一套價值約2250萬元(含稅)的住房。
除中芯國際外,科創板公司中,研發人數最多的則為中國通號(688009.SH),其2020年研發人員達到4310人;研發人員占比數量最多的則為芯原股份-U(688521,SH),2020年其研發人員占比達到85.98%。
承銷之王護航44家吃罰單
在護航科創企業上市路上,中信證券功勞居首。wind數據顯示,中信證券在過去兩年時間里共保薦44家公司正式登陸科創板,加上未上市企業共有93家;中金公司次之,累計服務63家科創板企業,目前已上市29家。
護航93家企業登陸科創板之際,中信證券以及中金公司曾先后收到首批監管罰單。2019年7月,證監會官網顯示,中信證券遭遇出具警示函的監管措施。這是繼中金公司收到科創板第一單警示函之后,保薦機構收到的第二份監管罰單。
據證監會發出的警示函顯示,經查,證監會發現中信證券保薦上海柏楚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申請過程中,以落實“對招股說明書披露內容進行整理和精煉”的問詢問題為由,對前期問詢要求披露的“綜合毛利率、銷售凈利率及凈資產收益率大幅高于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期間費用率遠低于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等事項的差異原因分析”等內容在招股說明書注冊稿(6月28日)中擅自進行了刪減。
另外,從7月1日到3日提交的7版招股說明書注冊稿及反饋意見落實函的簽字蓋章日期均為2019年7月1日,日期簽署與實際時間不符。按照相關規定,證監會決定對中信證券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監督管理措施。
除此之外,2020年12月24日,中信證券在保薦深圳市亞輝龍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申請過程中,提交的申報材料存在財務數據前后不一致,披露口徑出現明顯差異;信息披露內容前后矛盾;未履行豁免披露程序,擅自簡化披露內容等方面問題。
證監會隨后向中信證券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監督管理措施。證監會認為,中信證券內部控制制度存在薄弱環節,責令公司對內控制度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并將整改情況的報告報送監管層。
獨立財經評論員布娜新接受《華夏時報》采訪時表示,券商工作的疏忽和遺漏暴露了內部各崗位缺乏有效管理,作為頭部券商遭到監管層處罰,這代表科創板審核工作是一視同仁的,只要內控方面有薄弱點,都可能會“吃”罰單,即便頭部券商,也應恪盡職守,不應存在僥幸心理。記者 賈謹嫣 陳鋒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