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股權投資已然成為助力中國新經濟產業發展的強有力推手,2021年是中國實施“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開局之年,在宏觀大環境的助力下,2021年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正在孕育著巨大的機遇。
《華夏時報》記者獲悉,隨著國務院同意上海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批復的發布,閔行正在打造一片私募股權投資發展的熱土。7月9日,由諾亞財富主辦的第十屆私募股權投資高峰論壇在上海順利舉行,在活動現場,諾亞財富與上海市閔行區政府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據悉,閔行是上海重要的產業基地,閔行是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四梁八柱之一,本次諾亞財富落戶閔行,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與全球資管中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閔行區委常委、副區長吳斌表示,目前閔行的政府投資資金已經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的股權投資體系,投資子基金80支,涵蓋了信息技術類、大消費、文化創意、先進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多個領域。閔行正在以政府投資基金為引導,聚焦虹橋基金小鎮、南虹橋國際金融園區等重點園區,打造適合私募股權投資企業發展的優質環境。
論壇現場,還有來自紅杉資本、招銀國際、泰旸資產、線性資本、基石資本、藍馳創投、君聯資本、經緯投資、GGV、鐘鼎資本、弘暉資本的創始人、合伙人和CEO們紛紛就未來10年投資最好的標的發表見解,并探討當下科技、醫療、消費三大熱門賽道的投資新機遇,共議私募股權投資領域的新方向。
打造私募股權發展優質環境
隨著國務院同意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的批復的發布,閔行正在牢牢抓住建設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歷史性機遇。
7月9日,在第十屆私募股權高峰論壇活動現場,諾亞財富與上海市閔行區政府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未來,諾亞將與閔行區共同探索打造科技金融產業集群,通過諾亞內生培育與孵化,打造核心產業聚集,并充分發揮歌斐資產的連接器作用,合力捕獲獨角獸潛在項目,助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與全球資管中心建設。
在吳斌看來,閔行絕對是適合私募股權投資發展的一片熱土。為什么這么說?吳斌表示,閔行具有三大優勢。
第一,閔行區優勢眾多,交通優勢尤為凸顯。吳斌表示,本次論壇的舉辦地位于閔行區的北部,這里坐擁世界最大的綜合交通樞紐——虹橋綜合交通樞紐,接軌陸、空于一體,有56種換乘方式,不僅極大程度豐富人們的出行選擇,也構筑起了長三角主要城市的一小時經濟圈。這里也集聚了近8000家國內外的企業,近200個總部型企業,是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中“一核兩帶”發展布局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打造長三角強勁活躍增長極的“極中極”,更是連通國際國內市場的“彩虹橋”。
前不久,諾亞控股也在虹橋樞紐的核心區購置了新的總部大樓。對此,吳斌表示,諾亞控股全新的總部位于虹橋樞紐的核心區,新地標的購置彰顯諾亞控股在品牌、資產配置上的升級。
第二,閔行區擁有扎實雄厚的產業基礎和研發力量。據吳斌介紹,閔行是上海重要的產業基地。在閔行,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已形成雙輪驅動,并吸引了近8000家外資企業、100多家世界500強入戶。閔行是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四梁八柱之一,上海南部科創中心的核心區就是在閔行,匯集各類研發機構300多家,擁有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兩所世界知名高校,海外高層次人才超過上海市總量的1/4。
第三,閔行區的金融園區、私募行業正處于快速發展期。目前閔行的政府投資資金已經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的股權投資體系,投資子基金80支,涵蓋了信息技術類、大消費、文化創意、先進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多個領域。
吳斌表示,目前閔行正在以政府投資基金為引導,聚焦虹橋基金小鎮、南虹橋國際金融園區等重點園區,打造適合私募股權投資企業發展的優質環境。因此在吳斌看來,閔行區絕對是適合私募股權投資發展的一片熱土。
科技、醫療、消費更受青睞
有關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創投市場,連續兩季度披露融資數量超過3000起,已恢復到2018年上半年資本寒冬前平均水平,其中Top20機構近七成布局在企業服務、先進制造、醫療、消費領域。私募股權投資已然成為助力中國新經濟產業發展強有力的推手,正是由于其在中國新經濟發展各個關鍵階段所進行的前瞻性布局,才使得行業中優秀的企業不斷發展壯大。
談及具體的投資領域,基石資本董事長張維向記者表示,“我們更多集中在科技、消費和醫藥三個領域。 在這些領域來講,我們很多企業都是十億左右的投資。”他重點分析了科技領域,“人工智能、信息技術、生命科學,硬科技大體就是這三個領域 ,做硬科技領域的投資還是要看全球的產業地位和基礎。比如華大智造是全球唯二、國內唯一成功研發基因測序儀全產品線,并實現大規模商業化的企業。雖然它在2019年融資很困難,我們大概在2020年1月份投的,之后很快就在新冠疫情之后就被大肆追捧。”
對于科技領域的投資,君聯資本總裁李家慶認為,當下的確是科技投資的歷史性機遇,整個國家的政策都在不斷驅動這個過程的發展。在未來的100年里,技術變革將會相當于以往的兩萬年。藍馳創投管理合伙人陳維廣則表示:“我們購房其實是享受土地財政的紅利,投資科技其實是在享受或者是經歷GDP的重新分配。如果你不參與到這個新的GDP重新分配的話,你會失去一個非常大的機會。”
弘暉資本的創始人兼CEO王暉則指出,醫療健康是弘暉資本最關注的投資領域之一,隨著國家經濟和人口結構的發展,醫藥從中長期來看都將是投資的黃金賽道,其中弘暉資本專注于CXO、創新藥械和體外診斷三個領域。
GGV管理合伙人徐炳東向本報記者表示, GGV在中國的20年時間主要投資了前沿科技和智能硬件、企業服務和云、新消費、產業互聯網4大板塊,他重點分享了消費領域的投資機會。徐炳東認為:“由于消費市場規模巨大,海外已經誕生了多個市值超過百億美金的公司,預計未來,中國消費行業還會有持續的機會出現,新消費的投資機會將主要集中在生產端、營銷端、渠道端這三個領域。其中最看好的是渠道端中平臺型的公司,這類公司有可能做成千億美金級別的大公司,但其中的競爭也非常慘烈。”
當日,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表示,中國經濟未來機遇很大,但越來越復雜,金融投資必須更加專業化。在此背景下,相關的投資機遇需要專業投資機構仔細挖掘、分析和甄別,中國金融將進入一個專業投資技能的回報率不斷提升的新時代。
鐘鼎資本創始合伙人嚴力指出,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追求的目標很不相同,除了投資業績本身,機構投資者更需要深厚的行業積累。嚴力認為,最重要的是決定選擇自己擅長的領域,并與資源方更多接觸,這樣才能讓團隊更快成長。
嚴力認為,選對行業非常重要,是投資業績增長的基礎,未來他看好的四個方向分別是產業數字化、消費升級、醫療健康和硬核科技,這四條賽道代表的就是勢不可擋的中國新經濟。記者 喻莎 胡金華 上海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