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通脹形勢越來越嚴峻,美聯儲逐漸退出購債寬松政策,并預測到2023年加息。國內的貨幣政策其實也正在醞釀變化,隨著國內通脹預期逐漸弱化和經濟增速下行趨勢明顯,后半年的貨幣政策可能在邊際上出現寬松的狀態。
6月24日,央行開展了30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2.2%,交易量較前一日增加200億元。這也是今年3月以來,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量首次超過100億元。今年3月1日以來,央行連續80次開展100億元逆回購操作。這次操作的標志性意義不小。
僅僅只有200億元的增量,當日資金市場上價格下行幅度比較大,26日下午,DR001下行35.47BP, DR001下行1.39BP,隔夜利率更是大跌35BP,其他各期限利率下行幅度也不小。
央行對此次操作的解釋是“為維護半年末流動性平穩”,而近期關于市場流動性的問題引發了市場的關注,日前,金融時報發表評論指出,“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不是一句空話”。
今年3月份以來央行的操作維持了在資金面上的穩定,那時候正是通脹預期有所上行的背景,許多專家表示疫情期間的寬松貨幣政策應該適時退出,此后高層表示政策不能“轉急彎”,而各種經濟數據不論是PPI還是PMI數據都顯得比較熱。正是在這個背景之下,央行維持了近四個月在公開市場上的零投放零回籠。在筆者看來,這一方面顯示了央行要維持穩定,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也是在去年四月初首次啟動退出寬松政策,長期國債利率開始攀升以來,靜觀未來經濟形勢的變化以及國際上貨幣政策的方向。
從國內的通脹形勢看,盡管5月份CPI同比上漲1.3%,漲幅比4月份擴大0.4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5月份PPI上漲9%,漲幅比上月擴大2.2個百分點。這表明,PPI正在向CPI傳導,但傳導力度并不強。而如果長期傳導不暢,則PPI和CPI擴大的喇叭口,會讓企業經營陷入困局。
由于下游消費疲弱,許多人認為,PPI向CPI傳導的動力不強,大宗商品上漲很難引發全面的物價通脹。
而從貨幣形勢看,5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227.55萬億元,同比增長8.3%,增速比上月末高0.2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低2.8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余額61.68萬億元,同比增長6.1%,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1個和0.7個百分點。2021年5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92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1.27萬億元,比2019年同期多2081億元。以上貨幣供應和融資可能已經觸及年內低點。
6月17日,美聯儲關于貨幣政策的表述突然轉鷹,將超額準備金利率(IOER)從0.1%上調至0.15%,將隔夜逆回購利率從0.00%上調至0.05%。美聯儲點陣圖顯示,到2023年底,美聯儲將加息兩次。不過美聯儲并未明示何時退出購債寬松政策。
不過此后國際金融市場出現較大變化,美元開始觸底反彈,短期利率攀升,大宗商品價格普遍下跌。
預計,今后一段時間,隨著美國經濟逐漸復蘇,美聯儲將逐漸退出寬松政策,并可能適時加息,以應對越來越近的通脹。
作為全球第二大的央行近期的表態是,健全現代貨幣政策框架,完善貨幣供應調控機制,管好貨幣總閘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
央行在今年第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表示,市場在觀察央行公開市場操作時,應重點關注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中期借貸便利利率等政策利率,以及市場基準利率在一段時間內的運行情況,而不應過度關注央行操作數量,避免對貨幣政策取向產生過分解讀。
但是所謂價在量先,價格的變動前提是量變動,只不過價格的變動是一個較長期的指標,而量有時候可能只是暫時的指標。因此,筆者預計,下半年央行在貨幣操作上可能會邊際上放松一些。冉學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