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今年1月拿到3.6億美元F輪融資不到半年,估值超20億美元的運動科技公司Keep再次被傳上市。6月16日,針對這一傳聞,Keep方面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不予置評”。
擁有3億用戶,Keep并不缺流量。但在越發多元的渠道與越發激烈的競爭中,如何留住用戶,實現多元化商業化變現,仍是Keep需直面的“燒錢”考驗。到資本市場去融資也隨之成為Keep眼下最重要的事之一。
核心商圈的小門店
6月15日,一個工作日的下午4點,《華夏時報》記者來到位于前門北京坊的Keepland。不到300平米的店面位于商鋪較為偏僻的位置,店里的大屏幕上正循環播放著Keep廣告,店里只有一位運營人員。
5點,咖啡等飲品已經先于主人被送至店內,“其實這里也相當于一個小型社交場所,很多人在等候區邊吃喝邊聊天,也有一些學員在這里認識客戶,洽談業務。”keep運營人員說道。
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目前北京共有9家Keepland,位置大都選在核心商圈,其中,位于前門坊的Keepland只有兩個教室,一間教室最多容納十二三人共同參加一節課。
比傳統健身房面積小得多的Keepland,并不采用傳統健身房通行的商業模式。
“Keepland目標人群是上班族,方便他們在工作間隙或下班后運動。智能化小團課是其主打產品,店內不辦卡、沒有私教。”keep運營人員對記者介紹。
線下開設Keepland門店是Keep開展多元化商業布局的嘗試之一。
2018年,Keep 將首家線下體驗店落地在北京大望路華貿中心,這是北京東三環外寸土寸金的核心商圈。隨后Keep在北京又連開3家體驗店,但僅僅一年后,就關閉了其中一家門店。2019年3月,Keepland走出北京,進入上海。入滬一年后,上海3家線下體驗店全部關閉。
相對于成立于2017年的樂刻在2020年上半年就已在8座城市中擁有500家門店,另外一家友商超級猩猩也有100家門店,在核心商圈選址的Keepland更像是一個不考慮坪效的線上引流點。
6月16日,Keep相關負責人也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Keep僅在北京有9家Keepland,目前經營狀況良好,但Keepland并不是公司的重點業務,公司的核心業務仍放在線上。
高流量下的大考驗
keep起家于線上。2014年,Keep創始人王寧帶著澤厚資本的300萬元投資,開始了創業之旅,2015年2月,Keep正式在應用商店上線。
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Keep最初的定位是“健身小白”的運動工具,用戶可以在Keep上學習免費課程、實時記錄運動數據、交流運動心得。平臺的免費內容和社交屬性讓Keep積累了大量用戶。2021年3月,Keep的APP用戶達3億,會員數量突破1000萬,日活用戶600萬,月活用戶4000萬。
除了用戶快速增長,Keep的融資也一度拿到手軟。
天眼查數據顯示,自2015年上線以來,Keep已獲得8輪融資,總計超過6億美元。2020年5月,Keep獲得了高達8000萬美元的E輪融資,當時Keep估值為10億美元。不到一年的時間,2021年1月,Keep又獲得了金額為3.6億美元的F輪融資。此時Keep的估值距離上一輪翻了一倍,達到了20億美元。
2018年,Keep開始了全面探索商業化模式之路,包括智能硬件、內容付費、會員、線下空間、輕食配送等。2020年6月4日的媒體溝通會上,Keep副總裁劉冬宣布,公司目前已整體實現盈利。在Keep的營收結構里,運動消費品是其第一大收入來源,2019年營收接近年10億元的規模,超過總營收一半。其中智能硬件占35%,運動裝備占40%,輕食占25%。
“我們最終目的是希望能夠在運動解決方案上面去產生一些增值服務(包括會員和單車付費課程),”劉冬在提到keep商業化路徑時曾這樣說。
但不僅在收入規模最大的運動消費品上面臨小米、華為等硬件廠商的競爭,Keep利潤率最高的線上業務,也面臨著B站、小紅書、抖音等視頻直播平臺的分流。如何將用戶更長時間的留在自己的平臺上,對于Keep是一個考驗。一個例子是,《華夏時報》記者在抖音App搜索健身話題,排名第一的播放量有1123.8億次,在小紅書App搜索健身則有超過260萬篇筆記。
6月16日,Keep相關負責人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未來公司會將大部分精力放在精品內容的研發上,“會員和付費課程將成為Keep未來的增長點。”記者 盧曉 見習記者 閆曉寒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