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5日,RCEP協定(《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正式簽署,RCEP是以發展中經濟體為中心的區域自貿協定,成員包括東盟十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國。2021年3月22日,中國已經完成RCEP協定的核準。
在我國金融業不斷深化對外開放的背景下,加入RCEP,無疑又給金融行業帶來新的機遇。作為沿海重要港口城市,青島抓住這一時代機遇,著力打造國際航運貿易金融創新中心核心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RCEP新金融發展模式。
航運+新金融
5月21日,以“打造雙循環新引擎,助力RCEP新金融發展”為主題的2021青島新金融高峰論壇在青島市新金融產業園舉辦。會上,青島市市北區委書記、青島國際郵輪港區服務管理局黨組書記張新竹表示,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青島把握新一輪開放大勢,加快建設國際航運貿易金融創新中心,打造全球創投風投中心。市北區搶抓RCEP機遇,提出建設國際航運貿易金融創新中心核心區,大力發展新航運、新貿易、新金融,率先啟動建設RCEP青島經貿合作先行創新試驗基地。
《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到,青島市市北區打造新金融集聚區最早始于2015年。RCEP協定簽署后,2020年12月1日,市北區在全國率先發布了RCEP青島經貿合作先行創新和試驗基地經貿方案。
而青島新金融產業園正是青島市發展新金融的一個典范。據英諾創新空間創始合伙人李長麟介紹,自產業園自開園以來,入駐的新金融賽道企業超過30家,引入落地基金11支,落地新金融產業園基金總規模已達126億元。
新金融與傳統金融存在多方面的差異。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母基金專業委員會主席王忠民指出,新金融有著新的范式與場景。新金融主要面向企業端、產業端,金融服務為企業提供更多的融資、股權和權益,通過持續不斷地資本供給,讓產業從創新到成熟的過程中,始終都能得到資本助力。對于地方上來說,一個重要任務即是營造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讓更多企業與股權、基金等組織融合。
青島在新金融2B服務領域頗有優勢。王忠民表示,青島不僅航運資源豐富,也有大量過去積累下來的場景和產業。當前的關鍵是提高新金融2B端的數字化水平,這樣才能提升資產價值,擴大市場覆蓋率。王忠民強調,如今金融行業中,云服務能力是2B端非常重要的競爭力。
另外,在保險方面,全國保險專業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國金融學會常務理事郝演蘇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由于醫療技術的進步和生活方式的改善,人們的壽命在提高。以青島為例,青島60歲以上人群數量占比在全國位居前列。如何養老成為一個大問題,而人工智能與保險的結合將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案,保險機構在設計一種特殊的產品,通過使用智能機器人,解決老年人可能面臨的問題。
新金融賦能的四點建議
會上,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發布了青島市新金融創新與發展研究成果。
曾剛表示,青島在跨境貿易、航運、產業、金融服務等領域具備很多場景,青島很有可能會在這些方面走到國內甚至國際的前列。圍繞實體經濟的需要,青島在供應鏈金融、航運金融、貿易金融方面都做了很多嘗試。
而新金融的核心在于賦能,對此,曾剛提出四個建議。
首先,打造數字人民幣等金融科技應用場景和生態體系的落地。場景是未來金融發展的重點,圍繞航運、跨境貿易、供應鏈來建立應用場景。而航運目前有很多應用尚不十分清晰,未來發展空間非常大。
其次,關鍵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曾剛尤其看好物聯網等技術。
再次,探索金融科技制度創新與標準建設。
最后,建立健全金融科技政策體系,包括基礎平臺建設、人才政策,以及為金融科技的發展建立多層次融資體制。
展望未來,曾剛認為新金融發展才剛剛開始,將來圍繞著基礎研發,科技對傳統金融機構及實體經濟的賦能將會不斷完善。
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歷史進程中,新金融企業借助于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不斷拓寬金融服務的邊界,讓金融更精準、高效地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發展,成為了產融結合的典范。
正深度融入“雙循環”的青島,既是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也是黃河流域九省區的經濟出海口,又是北方第三大城市。可以說,青島在“雙循環”中有著連接南北、貫通東西的“雙節點”價值。
青島國際郵輪港區服務管理局副局長、產業發展專班辦公室主任張錫濤表示,在RCEP歷史機遇下,新金融產業的發展將進一步提高青島對外開放服務水平,有助于產業鏈、供應鏈及相關要素整合,促進區域內航運、貿易、金融融合發展,有效服務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為雙循環發展提供動力引擎。記者 傅碧霄 青島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