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詩劇《只此青綠》以舞入畫,共繪千年青綠山河
青綠不止于色 山河皆在舞中
(相關資料圖)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朱靜
9月12日—14日,舞蹈詩劇《只此青綠》——舞繪《千里江山圖》在江蘇大劇院上演,為觀眾帶來3天5場的藝術盛宴。
以人擬畫——一顰一動皆成韻律
舞蹈詩劇《只此青綠》以北宋畫家王希孟的傳世之作《千里江山圖》為創作背景,通過舞蹈、音樂、文學等多種藝術元素的融合,生動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
該劇發生時間設定為現實中《千里江山圖》即將展出之際,也是千年之前少年畫家王希孟即將完稿之時。
一位現代故宮研究員——展卷人,因對《千里江山圖》的潛心鉆研,走進了王希孟的內心,劇情隨之開始。
舞者們時而靜止凝神,時而利落甩袖,用肢體來表達生命,帶出《千里江山圖》的古典繪畫氣韻。舞臺上,舞者們一顰一動皆成韻律,那“動人心魄”的力量,正是“畫”與“舞”、“舞”與“詩”在中國美學精神上給予觀眾的強烈共鳴。《只此青綠》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創新,更是一次面向當代的美學對話。
三大創新亮點——解鎖傳統文化現代表達新范式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舞蹈詩劇《只此青綠》亮點頻頻,其中三大創新亮點尤為引人注目。
亮點一:詩畫交融——從靜態古畫到動態舞劇的美學重構
《只此青綠》打破傳統舞臺敘事框架,將《千里江山圖》的二維平面轉化為三維空間敘事。舞者通過肢體語言模擬山巒起伏、江河奔涌,配合青綠色調的舞美設計與極簡燈光,讓靜止的古畫在舞臺上“流動”起來,實現了“以舞入畫、畫隨舞動”的東方美學意境。
亮點二:創意敘事——跨越時空的藝術對話與精神傳承
劇中創新性引入“展卷人”概念,構建起現代視角與宋代藝術的對話橋梁。臺上舞者與臺下觀眾共同化身為“展卷人”,見證《千里江山圖》從構思到完成的全過程。這種“不復寫歷史,而是創造當代解讀”的敘事方式,通過“創作者—保護者—遞藏者”的時空鏈條,傳遞出對藝術匠心的永恒致敬。
亮點三:沉浸舞臺——七幕長卷與五層圓臺的哲思建構
全劇以“展卷、問篆、唱絲、尋石、習筆、淬墨、入畫”七大篇章串聯,如同一幅漸次展開的水墨長卷。五層同心圓舞臺設計暗含“山水環抱、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多媒體技術與傳統舞美手段結合,使畫面在虛實之間切換,既還原了宋代藝術“情景交融、氣象萬千”的盛世圖景,又以現代劇場科技賦予傳統文化新的視覺維度。
以舞作畫——此處“無聲勝有聲”
江蘇大劇院有關人士介紹,如果將舞劇比作一部有完整故事情節的小說,舞蹈詩劇便如同一篇散文、一首古詩。因而,舞蹈詩劇《只此青綠》中,并沒有強烈的戲劇沖突,而是以舞作畫,以肢體的詩性表達來營造“無聲勝有聲”境界的綜合舞臺呈現。
現場,演員們舞步翩躚,繪就千里江山,長袖一甩,上半身后躺,與地面近乎平行……這個仿佛飄在半空中的高難度動作,被戲稱為“青綠腰”,驚艷了無數觀眾。
劇中,舞蹈動作以宋代繪畫中的內斂基調設計了“靜待”“望月”“落云”“垂思”“獨步”“險峰”“臥石”等一系列造型。尾聲部分《入畫》舞段,在王希孟揮筆收墨之際,其他舞者以沉穩的步伐和“險峰”的姿態緩緩走向舞臺后方,定格了這幅千年名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