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泉州國家級榮譽榜上再添“金字招牌”——國家創新型城市。這份沉甸甸的榮譽是對泉州科技工作再次強有力的肯定。
(資料圖)
黨的十八大以來,泉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相繼獲批建設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泉州片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等多項國家級試點工作,科技創新“關鍵變量”逐漸轉化為泉州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
這十年,泉州持續加大創新投入,研發投入強度從2012年的0.91%提升到2021年的1.44%。大力培育創新主體,形成微成長、小升高、高變強的“科技創新領軍梯隊”,去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1528家,同比上年實現翻番,數量居全省第二。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合作共建18家大院大所,其中包括首批福建省創新實驗室“清源創新實驗室”、全國第一個區域型時間中心“海上絲綢之路時間中心”和全省首個國家大科學裝置“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泉州站”。實施“領軍人才+創新團隊+創新項目”精準引才模式,引進高層次人才團隊49個,全市擁有研發人員近5萬人。
這十年,泉州聚力打造創新高地,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泉州片區19項創新舉措被省里列入推廣清單,數量居全省第一;泉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創新能力指數居全省第一、全國第九,泉州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在全省驗收評估中排名第一。泉州還不斷培育有“溫度”的創新創造環境,比如,改革科研項目組織形式,實施15項“揭榜掛帥”機制科技重大專項;推動46項審批服務事項實現網上可辦率100%、“最多跑一趟”100%;實現15項科技政策兌現采用“免申即享”方式直達企業;簡化企業加計扣除政策申報流程,該做法在全國推廣;在全省率先將科技特派員服務延伸拓展到二三產業,實現全市行政村(社區)、三次產業全覆蓋。
述說泉州
本土“造”科技專家 33歲即晉升教授
在福州參加培訓的泉州師范學院化工與材料學院副院長卓東賢,中秋節假期顧不得稍作休整,就投入到與投資方洽談科研成果轉讓的工作中。他帶去的“有機硅核殼增韌劑”新技術一舉打破國外在環氧碳纖維制品、環氧結構膠用核殼增韌劑上的壟斷,有望推動該產品市場價格從360元/公斤迅速降低到100元/公斤,“我們已經成功完成小試、中試及1噸級的試生產,目前最緊要的是推動它盡早發揮價值。”他說。
今年39歲的卓東賢出生于晉江市紫帽鎮,本科在泉州師范學院就讀,歷經碩士、博士研究生深造及中科院福建物構所工作后,于2015年回到泉州師范學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33歲時就被破格晉升為教授,是泉州本土培養出來的科技專家。“泉州發達的制造業能給我很大施展空間,而且母校敢于用人也讓我非常感動。”卓東賢告訴記者,為了消除他在職稱上的顧慮,泉州師范學院突破了職稱評定上的壁壘,在綜合評估他的履歷后就直接聘任他為教授,“這讓我有更多精力用在教學科研工作上。”
剛來學校工作,卓東賢也有過迷茫,“既沒有科研團隊,也缺乏研發設備,要怎么開展工作?”他回憶,在最艱難的2015年至2018年間,他探索了不下七種工作模式,而借力企業成為他的突破口,“作為企業技術顧問,我每年服務的企業都有三五家,這個過程讓我對泉州的產業情況更加熟悉,知道市場需要什么”。
正當卓東賢躊躇滿志的時候,他順利拿到“桐江學者獎勵計劃”80萬元、泉州高層次人才團隊立項經費150萬元及校學科經費50萬元的補助,“有了經費我就可以自己組建科研團隊、購買研發設備了。”受益于泉州科技和人才政策,卓東賢就此步入科研工作快車道,成果頻出。
2020年,由其團隊研發的“太陽能組件背板材料回收與再利用相關技術”,成功將廢棄的太陽能光板回收再利用,“變廢為寶”,目前已經與企業達成了轉讓意向,并獲得2022年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項目的資助。近年來,卓東賢承擔各級各類縱橫向項目17項,授權專利36件,先后獲評福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福建省青年科技獎。
科研院所的非凡之路 6人實驗室年產值3000萬元
來到中國皮革和制鞋工業研究院(晉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鞋革晉江院”),一臺設備正在高速折壓一排鞋樣,據介紹要折壓到5萬次為止,以檢測鞋子耐折性。“像這樣的科研儀器,我們有近400臺,它們幾乎能檢測一雙鞋子的所有性能。”中鞋革晉江院院長王文琪說。
中鞋革晉江院內,研究人員對鞋底進行耐磨測試。 (林勁峰 攝)
中鞋革晉江院成立于2013年8月,由晉江市政府引進中國皮革制鞋研究院與晉江市鞋業上下游7家優勢民企共同出資組建,是“研究院+公司”模式帶動傳統產業轉型的一次嘗試。“最初我們只是總部設在泉州的一個辦事處,只有5名工作人員,服務能力非常有限。”談起研究院的發展歷程,王文琪感慨萬千,“現在研究院已經有70多人,業務范圍從單純的技術服務擴展到科研攻關、標準檢測、產業化應用等領域,服務的行業也從制鞋業延伸到紡織服裝業,其中一個僅有6名技術工程師的實驗室,一年的產值就達3000萬元。
“我們在剛成立時遇到‘三難’,即我們不知道企業需要什么、企業不知道我們能幫什么、我們有好技術不知道推薦給誰。”王文琪說,得益于自身“勤跑”市場,還有政府的大力引薦推介,如今研究院每年服務的企業達500多家,市場范圍從泉州輻射到省外地區。為了打消企業對院企合作的抵觸心理,中鞋革晉江院特別成立產業化應用推廣中心,“我們的技術都是經過產業化、大批量生產驗證,假如技術落地不能用,那擔負責任的也是我們,這就消除了企業在新技術應用過程中的風險顧慮。”
為了幫助企業攻克關鍵技術難題,中鞋革晉江院還聯合來自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的數十家單位組建福建省第一個國家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整合各單位人才、技術、生產優勢,協同攻克問題。日前,由中鞋革晉江院牽頭創建的福建省高端綠色鞋服制造業創新中心獲認定為泉州市首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該中心設置13個技術分中心,為泉州鞋服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