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幾年,隨著直播的風靡,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踏入了直播行業。2025年開學季剛過去一個月,社交媒體上關于“室友直播”的吐槽就層出不窮。一些大學生主播在宿舍不顧場合、不控制音量、不分晝夜,將寢室當作直播間,把室友當成背景板,已嚴重干擾他人正常休息,也讓舍友關系日趨緊張。(10月13日 央廣網)
開學季剛過,社交媒體上關于“室友直播”的吐槽便持續升溫。“深夜連麥聲不絕于耳”“鏡頭掃過換衣場景”“被迫成為背景板”等抱怨,折射出宿舍直播泛濫對集體生活的沖擊。大學生擁抱直播新業態本無可厚非,但將宿舍這一集體公共空間異化為私人直播間,已然觸碰了公共秩序的邊界,更偏離了大學求知向學的本質。
大學宿舍的屬性決定了直播行為必須有所節制。它既非純粹的私人領域,也不同于開放的公共場地,而是帶有隱私屬性的集體共享空間——對宿舍外是私密場所,對同寢者則是公共領域。這種雙重屬性要求任何個體行為都必須以尊重他人權益為前提。但現實中,部分學生主播將宿舍完全當作“流量場”,不分晝夜的直播聲、打賞提示音構成持續的聲光污染,擠占室友的休息與學習時間;更有甚者為博關注,有意將室友的私密生活納入鏡頭,讓他人在不知情中成為直播素材。這種行為不僅破壞了宿舍的和諧氛圍,更涉嫌侵犯他人的休息權、隱私權與安寧權,與《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中“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要求相悖。
大學宿舍直播泛濫的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對大學生而言,“一夜爆紅”的示范效應與MCN機構的簽約誘惑,讓直播成為看似輕松的“捷徑”,而宿舍作為最便捷的場景自然成為首選。對學校而言,宿舍管理條例未能與時俱進,多數高校未對直播行為作出明確規范,導致問題出現時缺乏解決依據,使宿舍直播長期處于管理“灰色地帶”。這種監管缺位與認知偏差,共同催生了直播越界現象,讓本應溫馨的宿舍淪為矛盾滋生地。
規范宿舍直播,首要之舉是劃定清晰的行為邊界。直播并非不可為,但必須守住“尊重他人、不擾秩序”的底線。開播前主動征求室友全員同意,是基本的相處禮儀;直播時控制音量、避開休息時段、佩戴耳機減少干擾,是必要的行為自覺;嚴格管理鏡頭范圍、杜絕拍攝他人隱私場景,是不可逾越的法律紅線。室友間更應通過坦誠溝通達成共識,將直播時間、內容范圍、音量控制等細節納入宿舍公約,用協商代替對立,用自律維護和諧。唯有如此,才能在個體創作需求與集體生活需求間找到平衡。
學校的引導與管理在其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堵疏結合方能實現長效治理,既要補上制度短板,也要加強價值引領。在制度層面,應及時修訂宿舍管理條例,明確直播行為的許可條件、禁止情形與處罰標準,將“不得擾民、不得侵權”等原則細化為可操作的規則,讓管理有章可循。在服務層面,可結合校園場地資源,開辟專門的直播工作室并提供技術指導,為有創作需求的學生提供合規渠道,實現“疏堵結合”。
更重要的是強化價值觀引導,讓學生回歸學習本質。學校可開展職業規劃教育,引導學生理性看待直播行業,認清“短期流量”與“長期成長”的輕重,避免被流量裹挾而本末倒置。畢竟,大學階段的核心任務是知識積累與能力提升,沉迷直播擠占學習時間,最終只會得不償失。
大學宿舍不應為“流量狂歡”買單。直播作為新興業態,本可成為大學生鍛煉表達、拓展視野的工具,但工具的價值取決于使用者的認知。宿舍的核心功能是保障學生休息與交流,這一屬性不應被流量消解。當大學生懂得在直播熱情中守住公共邊界,當學校能夠在規范管理中做好價值引領,才能讓直播回歸創作本質,讓宿舍重拾溫馨底色,讓大學真正成為潛心向學的凈土。這既是對集體生活的尊重,更是對青春成長的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