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諸多新股破發的陰影之下,新股又上演了一波“棄購潮”。日前,新股強瑞技術上市首日大漲88.13%,中一簽最高可獲利1.3萬元,讓此前棄購強瑞技術的投資者大呼后悔。記者梳理發現,此前新股發行頻現“破發潮”,自10月22日以來,共有9只個股上市首日的收盤價低于發行價,使得投資者的打新熱情受到極大打擊。
有業內人士認為,隨著詢價新規的落地,新股發行報價區間將擴大,使買方市場內部博弈更為充分,打新市場或將回歸理性,有助于促進注冊制穩定、健康發展。建議投資者在打新時,應當對市場行情、行業和公司業績、新股發行市盈率進行綜合判斷。
“中簽”如“中彈”打新股“不香”了?
11月4日,強瑞技術公告顯示,在中簽者中,出現了50.91萬股的棄購,棄購比高達2.76%,為近十年來A股棄購比之最。遭大批中簽投資者棄購的還有天億馬,新股棄購比例高達2.36%。有業內人士認為,此前的新股“破發潮”使得投資者的打新熱情受到極大打擊,從而導致大批中簽投資者為規避虧損風險,棄購中簽新股。
東財Choice數據顯示,10月22日以來,截至11月11日,共有9只個股上市首日的收盤價低于發行價。10月28日上市的科創板新股成大生物上市首日跌幅達27.27%,投資者中一簽便虧損15560元。
虧損之下,有打新投資者驚呼“中簽”如“中彈”。多年來,在A股市場上,打新一直被投資者認為是一門“穩賺不賠”的生意,對于個人投資者而言,中簽一只新股并不容易。但如今,中簽的“好運”似乎也有可能變成“霉運”。
詢價新規亮劍打新市場或將回歸理性
上海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鄭嘉偉認為,新股破發原因部分在于詢價新規后發行估值更高,相對行業折價率更低。鄭嘉偉所提及的詢價新規,即為證監會于9月18日發布的《關于修改<創業板首次公開發行證券發行與承銷特別規定>的決定》,滬深交易所同步發布了相關的業務規則。
相關規則明確了四個要點,一是最高報價剔除比例由“不低于10%”調整為“不超過3%”。二是明確初步詢價結束后如確定的發行價格超過網下投資者報價平均水平的,僅需在申購前發布1次投資風險特別公告,無須采取延遲申購安排。三是對于定價不在投價報告估值區間范圍內的,取消發行人和主承銷商應當出具說明的要求。四是強化報價行為監管,進一步明確網下投資者參與新股報價要求,并將可能出現的違規情形納入自律監管范圍。
中信證券認為,由于詢價新規修訂了最高報價剔除比例,從而擴大了有效報價區間,避免了困擾A股市場IPO抑價問題。此外,新股整體定價中樞上移,預計新股上市首日漲幅將有所下降。
為注冊制護航詢價新規有利于買賣博弈均衡
事實上,包含此次詢價新規修訂在內,我國的新股定價機制經歷了三個階段。記者了解到,在一段較長的歷史時期內,新股采取固定價格發售機制。隨后,1999年7月1日《證券法》生效,依照規定,股票發行價格由發行人和承銷商根據客觀條件和市場狀況合理協商后確定,確立了由發行利益關系人決定價格的原則,新股定價方式開始突破行政干預,走向市場。
2004年,隨著《關于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試行詢價制度若干問題的通知》及配套文件《股票發行審核標準備忘錄第18號——對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詢價對象條件和行為的監管要求》的發布,新股詢價制度正式出臺,其核心在于,規定發行人及其保薦機構應采用向機構投資者累計投標詢價的方式確定發行價格。
2019年,以注冊制為基石的科創板起航,科創板注冊制發行階段,將由券商投行進行市場詢價,詢價對象僅為機構投資者,定價將更加趨向價值化、理性化,科創板的落地將迎來全面的市場化詢價制度。
德邦證券分析稱,詢價新規落地后,新股定價或上移,打新收益降低,將打破打新投資者無風險收益的思維定式。同時,交易所大幅降低高價剔除比例,驅動樂觀定價者報出心理價位,有利于擴大整體報價區間,使買方市場內部博弈更為充分,發揮市場的價值發現功能??傮w而言,詢價新規的出發點為平衡發行人、投資者等各方利益,有利于促進注冊制穩定、健康發展。
那么,投資者如何打新才能“避坑”呢?廣發證券建議,當市場行情表現尚可時,先看新股發行市盈率是否明顯高于所屬行業市盈率。發行市盈率較高時可能會拉高破發的可能性,這時最好對新股所在的行業、公司本身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看行業和公司的盈利是否真的能支撐起如此高的市盈率,并且結合自身的風險偏好再決定是否打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