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范一飛表示,降低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支付手續費等措施的出臺,預計每年為市場主體、社會公眾減少手續費支出240億元。同時,范一飛指出,支付行業的壟斷現象不僅存在于螞蟻集團一家,其他機構也有類似情況。對螞蟻集團采取的措施,也會推行到其他的支付服務市場主體。
支付行業讓利顯著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適當降低小微企業支付手續費。近期召開的國務院第139次常務會議,也對推動金融機構減費讓利惠企利民作出進一步具體部署。6月25日,政府部門出臺了降低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支付手續費的措施。央行還配合銀保監會,推出降低自動取款機(ATM)跨行取現手續費措施,適應異地養老、醫療等需求。
范一飛指出,這些措施實施后,預計每年為市場主體、社會公眾減少手續費支出240億元,其中惠及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超過160億元。
2020年,銀行業減費讓利3568億元,較2019年增加40%,與降低利率、貸款延期還本付息等政策相配合,完成金融系統向實體經濟合理讓利1.5萬億元的目標。支付行業采取減免手續費等措施,向實體經濟讓利超過百億元。
范一飛表示,本次降費面向支付機構、商業銀行、清算機構,全產業鏈共同承擔責任。降費措施有利于促進經濟合理回升、降低老百姓負擔、增加消費。
關于取現手續費的調整,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局長郭武平指出,當前。異地跨行取現降費幅度超80%,相對于同城降幅更大。異地跨行取現手續費的降低,將為流動人口和老年人帶來更多便利。另外,針對工薪族、異地養老、現役軍人等特定消費者也有專門的優惠措施。
范一飛表示,為確保降費政策落地,央行會同相關部門推出了一系列配套措施,要求銀行和支付機構對收費情況進行自查和清理,不得采取先升后降、轉嫁成本的方式變相提高支付手續費。
銀行和支付機構要建立兩套機制,確保政策精準傳導。第一,要建立“小微企業動態識別機制”,合理界定小微企業身份。對于無法準確界定小微企業身份的情形,要秉持“應降盡降”原則,最大化惠企利民;第二,針對誤收費等情況,健全“費用退還機制”,簡化退費辦理的手續和流程,確保降費政策應享盡享。
近年來支付產業保持50%以上的增長率。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司長溫信祥表示,2020年支付系統處理的支付業務金額達8195萬億元,是同期GDP的81倍,有力支撐了國民經濟資金循環。2020年,銀行處理電子支付業務2352億筆,支付機構處理網絡支付業務8273億筆,人均辦理移動支付筆數為615筆。
據普華永道調查數據,我國移動支付使用率達86%,居全球第一,是美國的兩倍以上,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5倍。
快速發展的同時,行業中也出現了壟斷、資本無序擴張等現象。
“前段時間,包括像螞蟻集團反壟斷情況進行了一些約談,另外也披露了相關信息。壟斷現象其實不僅僅存在于螞蟻集團一家,其他機構也有這樣的情況。對螞蟻集團采取的措施,我們也會推行到其他的支付服務市場主體。”范一飛這樣說道。
范一飛強調,為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我們可以通過完善頂層制度設計,來引導支付機構堅守服務實體經濟的初心,真正地回饋小額、便民支付本源,糾正市場壟斷不正當行為,還要更好地發揮清算機構的作用,逐步形成網絡支付等各個場景下行業協調、可持續的定價體系,加快支付服務供給結構性改革,優化牌照資源的管理,推動支付服務市場健康發展。”
大力推進央行數字貨幣
近期,央行就虛擬貨幣炒作約談了銀行及支付機構,虛擬貨幣監管問題備受關注。
范一飛指出,數字貨幣按發行主體可以分成私人數字貨幣以及央行數字貨幣。私人數字貨幣的典型代表是比特幣,也包括各種所謂的“穩定幣”,這些貨幣已成為投機性工具。市場出現這種情況,存在著威脅金融安全和社會穩定的潛在風險。一些商業機構所謂的“穩定幣”,特別是全球性的“穩定幣”,可能會給國際貨幣體系、支付清算體系等帶來挑戰。
同時,央行將大力推進央行數字貨幣。央行數字貨幣也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批發型央行貨幣,主要是面向商業銀行等機構類主體發行,多用于大額結算;另一種是零售型央行貨幣,主要是面向公眾發行,可以用于日常交易。
目前大多數研究認為,批發型央行數字貨幣不會給現有金融體系帶來影響。對零售型央行數字貨幣的認識分歧則比較大,圍繞零售型央行數字貨幣是否會引發金融脫媒、削弱貨幣政策、加劇銀行擠提等問題的爭論比較集中。
“目前央行數字貨幣正在試點過程之中,究竟會對貨幣體系、貨幣政策、金融穩定帶來何種影響,我們始終高度關注。我們也努力通過業務、技術和政策設計,確保數字人民幣體系對這些宏觀方面的影響降到最低。”范一飛說道。
目前,央行數字貨幣白名單用戶已達1000萬。未來,央行數字貨幣試點范圍將繼續擴大,北京冬奧會是下一步試點的重點場景。記者 傅碧霄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