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產能告急時刻,越來越多國產半導體企業站了出來。
6月23日,賽晶科技(全稱“賽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0580.HK)首條IGBT生產線正式竣工投產,IGBT生產線進入試生產階段。
該生產線的正式投產對于緩解眼下“芯荒”而言具有一定作用。賽晶集團的創始人,現任董事會主席項頡向記者表示,“一旦公司產品批量供貨,項目產能釋放,就會迅速幫助市場與企業解決缺貨問題,緩解供需失衡的現狀”。
目前中國大陸處于功率半導體器件供應鏈的相對末端,產品以二極管、晶閘管、低壓 MOSFET等低功率半導體器件為主,中高端功率MOSFET和IGBT自給率不足10%。
MOSFET 和 IGBT等功率器件正逐漸成為主流,其中,IGBT,即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被視為電力領域的“CPU”,對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智能電網、節能環保等眾多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國家“十四五”規劃,將IGBT列為了亟待攻關的科技前沿領域之一。
《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到,該公司于2019年3月正式啟動了自主技術IGBT項目。隨后,2019年7月賽晶IGBT項目正式簽約落戶嘉善,2020年6月賽晶IGBT生產基地動工建設,同年9月賽晶首款IGBT芯片和模塊產品正式推出。
據悉,公司IGBT項目規劃建設2條IGBT芯片背面工藝生產線、5條IGBT模塊封裝測試生產線,建成后年產能達200萬件IGBT模塊產品。該公司IGBT產品應用將涵蓋600V至1700V的中低壓領域,面向電動汽車、光伏風電、工業變頻等市場。
記者發現,“電動車三賢士之一”和“亞洲電動車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也出席當天生產線投產儀式并致辭。陳清泉院士對賽晶科技在內的科技創新企業提出前瞻性、獨特性、高端性等三方面期許,建議企業應該要更加注重人才和核心技術的培育創新,重視政府政策的驅動,在經營方面,應該要更加了解市場,懂得市場,并善于利用金融的力量謀發展。
項頡說,賽晶科技擁有近20年的功率半導體行業積淀。“賽晶科技將會加快IGBT系列產品的研發、推進后續生產線的建設,力爭盡早讓賽晶品牌IGBT出現在千千萬萬的電動汽車、風力發電、光伏發電、工業變頻設備中。”
據本報記者了解,項頡曾在ABB半導體公司工作,目前賽晶科技的核心研發團隊也都均有非常資深半導體研究經驗。作為世界范圍內電力電子技術創新研發的領先企業,賽晶科技正力爭實現“功率半導體及配套器件”和“新興電力技術”兩大產業集群的快速發展。
賽晶科技于2010年在港交所上市,最新市值為54.14億港元。截至6月23日,賽晶科技在港股表現異常突出,收盤價3.31港元/股,與一個月前相比,漲幅約達50%。
賽晶科技表示,IGBT生產線的投產有助于提高公司的市場競爭力,對未來的經營業績帶來積極影響。由于生產線從投產到達產尚需一定時間,預期產能的釋放需要過程,同時,短期內還有固定成本增加的壓力。敬請投資者注意投資風險。
除IGBT等功率器件備受市場關注之外,第三代半導體作為后摩爾時代實現芯片性能突破的核心技術之一,也受到資本熱捧。
第三代半導體核心環節是材料方面的創新,主要包括碳化硅(SiC)、氮化鎵(GaN)等半導體材料,應用領域包括電動汽車、光伏等功率、5G 射頻、手機快充等。根據 Omdia 的《2020 年 SiC 和 GaN 功率半導體報告》,到 2020 年底,全球 SiC 和 GaN 功率半導體的銷售收入到 2029 年將超過 50 億美元。
業界人士告訴記者,整體而言,我國第三代半導體發展較快,已經進入廣泛產業化和收益階段,逐漸具備與國際巨頭齊頭并進和換道超車的基礎條件。據悉,當下,第三代半導體是國家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我國省、市重點支持的先導性產業。
《華夏時報》記者獲悉,6月23日當天,湖南三安半導體產業園項目一期也宣布正式在長沙投產。依據三安光電說法,這是國內首條全球第三條碳化硅全產業鏈生產線,項目總投資160億元,可月產3萬片6英寸碳化硅晶圓。在業界看來,這是國內LED芯片龍頭三安光電(600703.SH)向第三代半導體領域擴張的重要一步。
湖南三安半導體基地全部建成達產后,預計將實現年銷售額120億元,年貢獻稅收17億元,將促進我國第三代半導體行業加快發展。記者 林堅 陳鋒 浙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