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已經成了一種“網紅式”營銷方式,在市場上無孔不入,盲盒占領兒童市場是必然的趨勢。盲盒具有不確定性、神秘性、趣味性、新鮮性,容易激發消費者的獵奇、挖掘、追逐和求全心理,對于形形色色的盲盒,很多成年消費者尚趨之若鶩,遑論心智遠未發育成熟的兒童了。盲盒的營銷特性疊加兒童群體的消費特性,很容易催生沉迷式、成癮式消費。
兒童市場上的盲盒營銷及消費引發了一些負面問題。比如,有些文具盲盒、玩具盲盒、零食盲盒披著盲盒的外衣,暗藏的卻是假冒偽劣商品、過期變質商品、瑕疵商品、“三無”產品,或者存有安全隱患的商品;有些盲盒的商品信息也處于半盲或全盲狀態,妨礙了消費者知情權的實現;有些盲盒的交易規則包含“只換不退”等霸王條款,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有些商家針對盲盒的宣傳有欺騙、誤導因素,引誘消費者盲目購買。在盲盒的“魅力”攻勢下,自制力不強的兒童尤其容易被“俘獲”,陷入盲目消費、攀比消費的亢奮模式中,最終把消費變成浪費。對這些問題,有必要高度重視、認真反思,并拿出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相關部門應針對盲盒監管中的一些漏洞、盲區,健全完善有關盲盒營銷的規則、標準,明確盲盒的包裝、標識必須載明的事項,明確商家在廣告活動中以及銷售過程中的說明告知義務。實際上,盲盒營銷與有獎銷售具有一些類似之處,相關部門不妨參照有獎銷售的監管規則完善有關盲盒營銷的監管規則,還可聯合教育部門給未成年人劃出盲盒營銷的“保護區”或“黑名單”。比如,禁止在校園周邊一定范圍內銷售盲盒文具、玩具、貼紙等商品,禁止一些食品以盲盒的形式出現,禁止商家在盲盒銷售條款中出現 “只換不退”或“不換不退”“最終解釋權歸商家”等內容。
相關部門應加強對盲盒市場的抽檢和風險監測,以立案查處、曝光問題、約談等方式倒逼企業和商家增強自律意識,守住底線,規范生產經營,將問題盲盒及時清理出市場,根據監管維權動態向消費者發布警示信息。
教育部門、學校、家庭、媒體則應承擔起消費教育責任,教育引導未成年人認識盲盒營銷的特點和規律,發現盲盒消費的風險,培樹健康、文明、理性的消費觀,規避消費誤區,擺脫盲盒沉迷。
說到底,只有社會各界共同承擔責任,盲盒才不會成為孩子們消費健康、消費安全的“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