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人民幣的連續升值預期,央行出手“降溫”。
5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消息,為加強金融機構外匯流動性管理,決定自2021年6月15日起,上調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準備金率2個百分點,即外匯存款準備金率由現行的5%提高到7%。
值得一提的是,在5月31日早間,在岸人民幣對美元一度升破6.36,離岸人民幣對美元一度升破6.35關口,雙雙續刷2018年5月以來最高。而在該消息發布后,離岸、在岸人民幣雙雙直線下挫。
針對外匯存款準備金率上調一事,民生銀行研究院宏觀分析師王靜文對記者表示,央行近期就人民幣匯率過度升值已多次表態,以淡化升值預期。考慮到穩杠桿、緊信用環境下經濟內生動力邊際減弱,而匯率升值對出口的抑制會逐漸顯現,央行正引導市場升值預期逆轉。
鎖定200億美元流動性
所謂外匯存款準備金率,是指金融機構交存中國人民銀行的外匯存款準備金與其吸收外匯存款的比率。而外匯存款準備金是指金融機構按照規定將其吸收外匯存款的一定比例交存中國人民銀行的存款。其中,美元、港幣存款按原幣種計算繳存存款準備金,其他幣種的外匯存款折算成美元繳存。
對于此次調整,市場普遍認為與當下人民幣升值有一定關系。王靜文指出,外匯存款準備金率是之前央行應對人民幣升值的手段之一,但近些年已經淡出。
記者注意到,與此前幾次調整相比,此次幅度最大。早在2005年1月15日,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準備金率統一調整為3%。2006年8月,外匯存款準備金率從3%上調至4%。2007年5月外匯存款準備金率由4%提高到5%。此后一直保持不動,直到今年6月15日上調2個百分點。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指出,以往央行調整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一般每次調整0.5個百分點,此次外匯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幅度為2個百分點,明顯超出以往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幅度,力度較大,彰顯央行調控決心。
據央行數據顯示,截至4月末金融機構外匯存款余額約1萬億美元。如果提高外匯存款準備金率2個百分點,則意味著凍結商業銀行資金在200億美元左右。
“央行之所以上調外匯存款準備金率,一方面是鎖定銀行持有的外匯規模,避免向央行結匯進而導致外匯占款的被動投放。”王靜文坦言,今年以來,外匯占款規模持續上升,是壓低債市收益率、推動資產價格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可以回收銀行體系的外匯流動性,抑制外匯貸款的規模擴張,通過減少外幣供應量進而抑制人民幣升值。
人民幣過快升值不可持續
Wind數據顯示,今年4月以來,美元指數持續下跌。從4月1日至5月31日,美元指數由93以上跌至90左右。伴隨美元指數“跌跌不休”,人民幣匯率升至6.36,刷新了2018年6月以來新高。
5月31日,外匯交易中心數據顯示,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上調176個基點,報6.3682,繼續創出新高。
中泰證券首席分析師楊暢表示,本輪人民幣升值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元指數回落。“美元相較于歐元貶值。還是要回到經濟基本面來觀察,在美國、歐元區和新興經濟體疫苗接種速度不斷加快,經濟逐步修復的背景下,中國經濟與外圍經濟的差距會不斷收斂,人民幣并不具備持續升值的基礎。”
監管部門近期也多次發聲提示風險、穩定市場預期。
5月21日,國務院金融委會議提出,進一步推動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5月23日,央行副行長劉國強稱,人民銀行將注重預期引導,發揮匯率調節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作用,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未來人民幣匯率的走勢將繼續取決于市場供求和國際金融市場變化,雙向波動成為常態。
5月27日,全國外匯市場自律會議也做出回應。會議提出,未來影響匯率的市場因素和政策因素很多,人民幣既可能升值,也可能貶值。不論是短期還是中長期,匯率測不準是必然,雙向波動是常態,不論是政府、機構還是個人,都要避免被預測結論誤導。
“央行不會放任人民幣過快升值,必要時將果斷出手。”管濤指出,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從去年5月末至今升幅已經不小,繼續升值有可能使人民幣幣值脫離基本面。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尚未完全消失,繼續大幅升值可能對出口企業造成較大負面影響。
楊暢也認為,央行意在通過上調準備金率,收緊中國銀行體系內的美元流動性,減輕境內匯市美元拋壓,在一定程度上,對緩解人民幣匯率升值發揮作用。“本次提高外匯存款準備金率是短期手段。”
談及未來外匯市場的情況,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原司長盛松成表示,當前人民幣過快升值有可能已經出現超調,未來看不可持續,也不符合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則預測,后續人民幣匯率有望繼續在合理均衡水平附近運行,呈現雙向波動格局。記者 劉佳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