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每個人對愛情的期待。近年來,老年人的婚姻需求呈逐年上升之勢,但受傳統觀念、經濟、家庭等因素影響,部分獨身老人在晚年面臨無人陪伴、孤獨終老的情況。他們中的不少人有尋找伴侶的愿望,卻受制于一些阻力和壓力,不敢找、沒機會找。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一些老年人再婚的情感和精神訴求越來越突出。最美不過夕陽紅,溫馨又從容。葉芝也在《當你老了》中寫下“愛你哀戚的臉上歲月的留痕”的詩句,憧憬晚年婚姻的幸福美滿。老年人恢復單身后,希望有個新的伴侶與之攜手度過余生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從個人角度看,老年人再婚需求有利于他們健康長壽,滿足他們的精神和生理需求。從社會角度看,美滿的晚年婚姻也有利于社會和諧穩定。
憧憬很美好,但現實很骨感。老年人再婚受到各方面因素影響,遠比年輕人戀愛和結婚難得多。
首先是觀念問題。受傳統觀念影響,老年人再婚被一些人認為是老不正經,特別是女性承受的壓力更大。外界輿論的干擾讓不少老人難以踏入婚姻的殿堂,只能選擇“伴而不婚”。其次是子女的反對。子女擔心老人婚后把名下的房產、存款等分給另一半,影響他們的財產繼承,甚至擔心老人被騙婚騙財。一些子女寧可生硬、冰冷地去破壞再婚老人的“夕陽情”,也不愿意去體諒和成全他們。還有老人自身偏差的再婚觀念。“有房好過沒房、喪偶好過離異、每月退休金四五千元以上、最好是退休公務員或退休教師……”老年相親鄙視鏈的存在也讓“老來伴”難上加難。
隨著社會的進步,觀念的改變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婚姻愛情觀念,也逐漸與青年人趨同起來,他們也要追求美滿幸福的晚年。對于老年人主動追求幸福的舉動,子女應尊重理解,社會也應給予包容關懷。至于擔心老年人被騙婚騙財,這不妨通過完善老年人婚前財產登記、婚前財產協議、約定居住權等措施來解決。政府也可以加強老年人再婚中介服務機構的建設管理,孵化培育更多公益組織為老年人再婚提供服務。當然,老年人再婚時也要擺正心態,再婚不是找“保姆”,更不是找“金主”,而要以互相扶持、互相照顧的感情為基礎。
當子女盡心傾聽,凡事多站在老人角度著想;社會上少一些“先入為主”的觀念,多一份對老年人再婚的關懷和保障,老年人再婚將不再困難,家庭生活也會更加和諧溫馨。
(劉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