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春節以來,國際市場大宗商品節節攀升,以銅為代表的有色金屬漲勢強勁。
2月22日,追蹤23種原材料價格走勢的彭博商品現貨指數上漲1.6%,升至2013年3月以來的最高水平,該指數自當時觸及4年低點以來,已經上漲了67%。
2月23日,國內商品繼續高歌猛進,能源化工板塊集體大漲。
許多投行認為,新一輪大宗商品“超級周期”已開始,工業金屬、石油化工等所謂的“順周期”板塊還有哪些投資機會?
大宗商品上漲
大宗商品此輪大漲,始于以銅為首的有色金屬。當地時間2月22日,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銅價升至每噸9000美元以上,是9年來的首次。2月23日,倫銅一度漲至9305美元,相較2020年3月的最低點漲幅已近100%。
去年4月一度跌至負價的國際油價也在近期不斷上漲。2月23日截至記者發稿,布倫特原油價格超過65美元/桶,WTI原油價格也超過61美元/桶。
2月23日,國內商品期貨多數收漲,上海原油價格漲超5%,創一年新高,PTA、紙漿、燃油、瀝青漲逾4%,純堿、國際銅漲逾3%,滬銅、菜粕、豆粕、滬銀、硅鐵漲逾2%。
上海鋼聯鐵礦石事業部研究總監劉曉寧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本輪驅動商品價格的上漲的核心因素主要有兩點:
首先,全球經濟都在復蘇,2020年,中國經濟首先恢復,2021年,按照現在發達國家接種疫苗的速度來看,基本在夏季發達國家能夠形成群體免疫,大部分賣方目前也都在預測群體免疫后需求將有一個報復性反彈,所以發達國家經濟在2021年恢復的預期也是比較明確的?,F在比較難說預測的是發展中國家的走勢,類似于巴西、印度這些國家,在疫苗接種存在問題的情況下,可能疫情會有反復。但從需求角度來看,大部分需求以發達國家為核心。中國是大宗商品最主要的消費國,中國需求的恢復,疊加海外需求恢復,市場對經濟的看好是比較確定的。
其次,在流動性方面,各國央行都在放水,拜登的1.9萬億刺激政策加上前期的財政刺激占美國整個GDP的比例相當高,這樣就抬升了市場對通脹的預期?,F在美國已經表現出來的通脹預期就是10年期美債收益率近期上漲較大,雖然通脹在美國和中國都還沒有出現,但是通脹預期已獲得鞏固,在經濟恢復階段通脹預期強,對大宗商品價格有很強的支撐作用。
超級周期來了嗎
目前,很多投行都表示,新一輪大宗商品“超級周期”已經開始。
摩根大通認為,這將是過去100年里第五個“超級周期”。新的超級周期將受到疫情后經濟復蘇、通貨膨脹、寬松貨幣和財政政策、美元貶值以及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等因素的推動。
高盛認為,去年許多大宗商品價格的強勁反彈只是“大宗商品長期結構性牛市的開始”。目前出現了所有大宗商品結構性走牛的典型跡象,新冠疫苗的推廣將促進經濟活動的改善,經濟反彈更有理由做多現貨和實物資產。經濟結構性投資不足、政策驅動型需求,以及美元走軟和通脹風險等宏觀經濟因素都有利于大宗商品走牛。
劉曉寧告訴記者,所謂的超級周期并不是指短期的上漲,而是一個可以跨越10年的上漲周期。“短期來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動力不會消失,但對于超級周期的看法我們比較謹慎”。
“雖然各國的央行都在表態說短期之內還是以放水為主,特別是美聯儲表示對通脹的容忍度可以進一步提高,超過2%,中國央行也在說政策不會急轉彎,但是如果經濟恢復較好,通脹實際發生的話,可能各國央行將在今年晚些時候有一些動作,所以流動性的支撐因素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而目前很多大宗商品的價格跟流動性的關聯性較強。”劉曉寧說。
FXTM富拓市場分析師陳忠漢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樂觀的經濟前景帶動美國國債收益率上升,部分投資者認為在經濟復蘇進程中通脹壓力會持續攀升,這次通脹可能不會像以往那么溫和。自疫情暴發以來,美聯儲每月購債規模約1200億美元。如果美國經濟過熱,縮減資產購買規模就會提上日程,進而為加息鋪平道路。
另外劉曉寧認為,雖然中國2020年以房地產、基建投資和出口提振了對大宗商品的需求,但明年如果全球經濟恢復,中國經濟能夠找到替代的發動機,消費能夠恢復,出口還能夠保持強勁的話,可能在房地產和基建方面的投資力度會減弱,所以超期周期的長期利好不存在。
“此外,中國政府現在控制新一輪產能過剩,特別是從鋼鐵行業來講的話,提出了控制鋼鐵總量的增長,這是今年比較明確的政策方向。所以說超級周期有點夸張,但是從經濟的恢復程度以及央行收縮的力度來看,大宗商品短期內上漲的動力不會消失,因為今年中國經濟還存在著不確定性,消費還沒有完全恢復。”劉曉寧說。
還有哪些投資機會
劉曉寧表示,討論不同的大宗商品,角度也有所不同。從黑色系來看,從去年開始,中國推動基建、房地產首先帶動黑色系上漲,鋼鐵是中國經濟恢復的晴雨表。鐵礦石是去年的商品之王,還有持續上漲的空間。
“中國經濟首先恢復,中國又是全球最大的鋼鐵消費國和鐵礦石消費國,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黑色系先漲和中國經濟首先恢復是相關的。”劉曉寧補充道。
而對于今年春節后有色板塊上漲,銅價創10年新高,劉曉寧表示,像銅等有色金屬在中國的消費比例并不是像鋼鐵和鐵礦石那么大,所以銅后續上漲也跟海外的需求恢復密切相關。
目前,銅仍是最被機構看好的品種。高盛、花旗等國際投行紛紛繼續看多銅價上漲,目標價均已超過10000美元/噸。
高盛表示,中國春節假期結束之后,銅需求爆發。同時,今年初的庫存起點非常低,進一步加劇了反季節性庫存減少。預測2021年銅供需將出現10年來最大,且短期內無法實現供需平衡。高盛將未來12個月的銅目標價提高到10500美元/噸。
花旗也認為供需缺口峰值將出現在2023年,并且也將倫銅的6-12個月目標價上調至10000美元/噸。
此外,高盛認為,由于需求超過OPEC+、伊朗和美國頁巖油的供應增加,油價將出現比之前預期的更快、更大幅反彈。
摩根大通認為,可再生技術中使用的金屬將大大受益。向綠色技術的發展將提高用于可再生電池、電動汽車和其他綠色基礎設施的某些金屬的成本。
劉曉寧也表示,從長期來看,隨著各國承諾碳排放以及對綠色能源的需求,以電池、新能源為核心的鎳、鈷等特殊大宗商品的需求可能會維持較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