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配式建造的優點是建設周期短,受氣候條件制約小,還可以減少建筑垃圾和揚塵污染,節約勞動力,是建筑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國建筑產業化、工業化發展的大方向。裝配式建筑采用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應用,是現代工業化生產方式的代表,符合建筑業產業現代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發展方向。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3-2027年中國裝配式建筑行業全景調研與發展戰略咨詢報告》顯示:
裝配式建筑行業發展前景投資分析2023
(資料圖)
中國裝配式建筑行業已經發展了70年左右,從手工作業到機械化生產、從借鑒到自我創新,有過高潮也經歷過低谷。從裝配式建筑總量來看,2021年已經達到7.4億平方米,從全國形勢來看,裝配式建筑已經是大勢所趨,勢不可擋。
裝配式建造推進了建筑業的節能減排和生產效率顯著提升。以北京亦莊藍領公寓項目為例,項目高32米,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整體裝配率達92%。由于建筑的90%已在工廠完成制造,施工現場可免濕作業,可節水70%,實現零污水排放;免焊接等工序,可節電70%;免搭建腳手架,可減少80%的建筑垃圾;建筑材料可拆卸、可回收,可循環利用率達到90%。現場6名工人配合1臺塔吊,每小時可完成4個箱式房屋吊裝。如果4臺塔吊同時作業,一天可完成88個箱式房屋的吊裝,吊裝精度可控制在5毫米之內,建造速度比傳統建造速度快60%。
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了《裝配式建筑發展可復制推廣經驗清單》(第一批),裝配式建筑將從政策引導、技術支撐、產業發展、能力提升、監督管理、創新發展等方面尋求新的突破。
加快綠色建筑發展是建筑領域清潔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截至2022年上半年,我國新建綠色建筑占比已超90%。《“十四五”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綠色建筑,建筑能源利用效率穩步提升,建筑用能結構逐步優化,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增長趨勢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的建設發展方式,為城鄉建設領域2030年前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
2022年9月份,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曾對2022年度第一批三星級綠色建筑標識項目進行公示。按照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我國綠色建筑評價指標體系由安全耐久、健康舒適、生活便利、資源節約、環境宜居5類指標組成,每類指標均包括控制項和評分項,且統一設置加分項。當滿足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的全部控制項要求時,綠色建筑等級應為基本級。當總得分分別達到60分、70分、85分且滿足相應星級綠色建筑的技術要求時,綠色建筑等級分別為一星級、二星級、三星級。
裝配式建筑市場發展機遇
發展綠色建筑,離不開創新技術手段。當前,利用先進技術使建筑產生的能量超過自身運行所需能量,建造產能型建筑,也是推進綠色建筑和建筑節能的重要方向。“
全國已有20多個省份出臺了裝配式建筑相關的扶持政策和補貼制度標準,將助力裝配式建筑的蓬勃發展。業內人士預計,未來,雄安新區80%至90%都是裝配式建筑。北京市僅保障性住房的裝配式建筑規模已達到很高比重。裝配式建筑將成為未來建筑行業主要的建造方式,也必將迎來行業新的增長機遇。
裝配式建筑行業市場格局
目前全球裝配式建筑主要市場集中在歐美地區,亞洲地區主要有日本、新加坡等國,美國裝配式建筑市場占全球市場的19.5%,歐洲占25.6%,亞洲占49%。雖然我國裝配式建筑起步較晚,至今不過十幾年的發展歷程,但自2013年以來,行業在政策的推動下,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中國裝配式建筑市場規模占全球的比重接近40%。
裝配式建筑行業報告對中國裝配式建筑行業的發展現狀、競爭格局及市場供需形勢進行了具體分析,并從行業的政策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及技術環境等方面分析行業面臨的機遇及挑戰。還重點分析了重點企業的經營現狀及發展格局,并對未來幾年行業的發展趨向進行了專業的預判。
本報告同時揭示了裝配式建筑市場潛在需求與潛在機會,為戰略投資者選擇恰當的投資時機和公司領導層做戰略規劃提供準確的市場情報信息及科學的決策依據,同時對政府部門也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未來,裝配式建筑行業發展前景如何?想了解關于更多行業專業分析,請點擊《2023-2027年中國裝配式建筑行業全景調研與發展戰略咨詢報告》。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