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搶到布洛芬了嗎?
12月7日的“新十條”一聲槍響,幾乎所有人都開始加入對感冒退燒鎮痛藥物的瘋狂爭搶之中。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沒過幾天,無論是包含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等有效止痛退燒成分藥物,亦或是連花清瘟等藥物,都陷入了“一藥難求”的境地。
直到今天,線下基本不用指望。廣州一家上市連鎖門店店長表示,“我們已經好幾天沒拿到布洛芬的貨了,現在一直在等總部那邊的情況。目前,廣州全市所有的門店基本上都沒有布洛芬了”。
而在線上,一上架就秒光的情況,也讓大眾消費者第一次有了米粉的感受。
從12月7日到12月16日,國內布洛芬原料藥龍頭新華制藥在8天拉出了7個漲停,股價從24元左右一度漲到48元,接近翻番。
行業次席的亨迪制藥同樣受到各路資金瘋狂追捧,股價持續暴漲,1個月內累計漲幅超2倍,甚至不得不在18日晚間發布了股價異常波動公告。
有人笑,也有人笑不出。
在公眾之間,除了少部分人還在談笑風生,大多數人肉眼可見的“急”和“慌”,求藥的人遍布每個小區的業主群。
不過,急也沒有用,藥品不會因為急就從天生掉下來;同時,急也沒必要,因為缺貨并不會持續很久。
1、供需差一個量級
所有搶藥的人首先要認識到的一件事是,如果手上已經備有3-5天的藥量,就沒必要再緊張兮兮地去和別人搶藥。
因為中國并不缺少目前主流“抗新冠藥物”——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等——的產能,正相反,這些藥物的生產對于國內需求早已是過剩的水平。
以當下最受追捧的布洛芬為例。
布洛芬是一種非常老的藥,有多老?從上世紀60年代研發成功,至今已有60年,而中國最早在70年代末引進和生產,80年代中期隨著專利過期大量制造,到現在也過了40年。
而制備布洛芬原料藥主流的芳基1,2-轉位重排法,新華制藥從90年代初期開始攻關,中期就已經成功開發。經過幾十年的改進、創新,現在早已非常成熟。
從另一方面看,作為目前全球布洛芬原料藥龍頭之一,新華制藥從2016年起就不再公布其具體的產量和營收數據,且最后一次公布時只占其營收的9.15%,說明這個市場本身體量和波動都不太大。
雖然沒有詳細的行業數據,但根據多方信息對照,包括投行研報、上市企業招股書等,大致可以窺見目前的行業狀況。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目前我國布洛芬原料藥的產能在14000噸/年左右,占全球的1/3。
而據多方信息,僅新華制藥1家,就長期占去了8000噸/年產能。并且在上半年財報中,他們聲稱已經完成對布洛芬原料藥產能的提升改造,將產能提高到了10000噸/年。
排名第二的亨迪藥業產能之前在3500噸/年左右,2019年、2020年銷量分別為3575.97噸、3732.32噸,大致相符,其IPO募投的“年產5000噸布洛芬原料藥項目”目前正在建設中。
以產能計,這就已經18500噸/年了。
可能有人會問,行業2家龍頭都在擴產,是否說明產品需求相當火熱?
事實并非如此。
稍顯奇怪的是,據《財經》旗下“晚點 LatePost”頻道報道,和產能擴張的趨勢相反,在實際生產中,新華制藥在去年空置了2000噸/年的產能,僅生產了6000余噸布洛芬原料藥。
并且,即便只上線75%的產能,也并非用來滿足國內需求。據亨迪藥業在2021年招股書透露,新華制藥的實際客戶以國外為主,這點和晚點 LatePost報道的近4000噸用來出口相符。
以此推斷,上述擴產項目更多是未雨綢繆,以備不時之需。
畢竟,化學藥品所有生產方面的變更都屬于重大變更,需要經過工藝驗證,上報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獲得批準才能上市銷售。
像是增加生產線、擴大批量之類行動,如果等到市場需求出現才進行,很可能就趕不上了。
那么,國內對布洛芬的實際需求是多少?
說出來嚇死你:2021年,全國的需求量只有1724噸,和14000多噸的產能差出了一個量級。
更別說,這還是因為疫情,出現了50%增長的情況下的需求量。
假如上述2家公司開足馬力生產供應國內,現在的緊張、哄搶將在短時間內煙消云散。
另一種退燒藥物對乙酰氨基酚的境況也類似,大量產能長期空置,且實際產出遠超國內需求,主供外國市場。
據醫藥經濟報報道,2018年之前的10年,盡管國內對乙酰氨基酚年產能已經突破100000噸,但實際產量低于這一數字,且有50000噸左右出口到國外。
之后遭到印度對手競爭,出口也開始下滑,2018-2020年出口量分別為3.49萬噸、3.64萬噸、4.68萬噸。
目前對乙酰氨基酚的國內龍頭是魯安藥業,年產能達40000噸,但通常只以70%的產能計算產量,即28000噸/年。
在2020年的一篇報道中,魯安藥業被中國經營報當作醫藥行業“中國制造”表率。報道透露,其生產的撲熱息痛原料藥主要出口銷售至歐洲、北美等地區。
排在第2位的是冀衡藥業,產能20000噸左右,2020年、2021年銷量分別為2.15萬噸、1.94萬噸,基本滿產。不過和魯安藥業一樣,其產品主要出口,67.6%的收入由海外業務貢獻。
康樂藥業和華港藥業的產能在12000噸左右,前者也基本滿產,并且同樣主要供出口;后者則缺乏詳實數據。
再說一遍,國內不缺感冒退燒藥的產能。
之所以“搶藥”事件會發生,不是源于國內醫藥行業供需的結構性問題,而是因為公眾在持續3年的政策突然放寬后產生的不適應,疊加對病毒的恐懼,造成短暫的恐慌性擠兌而已。
實際上,“擠兌”被媒體從金融行業引申的詞,也不太適用于當下場景,畢竟銀行真的可能拿不出錢來,但是藥企要保國內供應很簡單。
2、夕陽產業?
在新冠疫情之前,藥企或許從來不會想到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會像今天一樣火熱,眼睜睜地看著這波大好機會來到、錯過。
需要補充一點:上文內容論述的主要相關藥物“原料藥”環節的供需狀況,而消費者購買和爭搶的是“制劑”,也就是片劑、膠囊、顆粒等。
理論上二者不可等同而語,因為部分類別的制劑,比如混懸液、緩釋膠囊等,國內仍未完全掌握技術。
但是從應急的角度出發,相關藥物的基礎片劑、膠囊、注射液等,早就進入國家集采名單,是“用量大、采購金額高、競爭充分、臨床使用成熟”的藥物,從原料藥到制劑生產顯然不存在太多困難。
然而無論是原料藥還是制劑,過去廠商都沒有多少大量生產的動力,儼然一副“夕陽行業”的樣子。
據國家藥監局官網,國內已經有558個拿到了布洛芬的注冊批文。然而據多位藥企人士向第一財經表示,真正在生產的企業其實并不多。
從市場分類來看,原料藥分為大宗原料藥、特色原料藥、專利藥原料藥三大類,技術難度上,專利原料藥>特色原料藥>大宗原料藥,利潤則相反。
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原料藥就屬于大宗原料藥,而且是最大宗的幾個之一。這類藥物本身特性決定,一旦技術成熟、實現工業化生產,就能快速實現廉價擴張。然而同樣的,這類藥物產品附加值低,毛利率低,賺錢基本只能靠走量。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市場沒有異常波動爆發,就只能供幾個行業龍頭靠著規模效應賺一點“蠅頭小利”。
從財報來看,新華制藥的制劑業務和原料藥業務的毛利率都在30%左右,布洛芬作為抗熱鎮痛原料藥種類的一部分,理應不會比這個數字高多少。
而亨迪藥業在招股書里給出的2020年布洛芬原料藥毛利率達到49.60%,或許存在一定的美化操作。到2021年財報,“非甾體抗炎類”產品毛利率回落到28.12%,和新華制藥的數據相符。
今年上半年,A股原料藥板塊上市公司平均毛利率37.2%,30%左右的毛利率屬實偏低。
從投資角度看,從2016年到2021年,雖然大宗原料藥依然是資本活躍的領域,但比起火熱的循環系統用藥、維生素與礦物質類藥、抗感染類藥等,解熱鎮痛藥的熱度還是差得很遠。
以上種種,都導致相關藥物的產能長期被壓抑。
在社交平臺微博上,一位自稱是“新華員工”的網友爆料稱,“新華去年布洛芬只生產了上半年,前一陣子還在倉庫里擔心過期”。
中康開思系統數據顯示,自今年第二季度以來,普通解熱鎮痛類產品銷售額就已快速提升,至第三季度統計期,漲幅已超過2020年疫情開始階段。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普通解熱鎮痛類產品銷售額達91億元,同比增長9.66%,環比增長27.07%。
即便如此,在11月17日投資者調研中,新華制藥回應解熱鎮痛類藥物生產問題時的說法是,“如必要”,公司會考慮“適度擴產”,顯然意愿并不強。
畢竟誰也不知道半個月后的事。
3、半個月賣了1年的量?
這一輪政策變化,及其帶來的恐慌式搶購,遠遠超出了業內所有人的想象。
京東健康12月初的消息稱,感冒用藥、退燒、止咳、抗菌消炎類藥物的7日成交額環比10月增長18倍;其中,成交件數前5名的藥品為連花清瘟、蒲地藍消炎片、復方氨酚烷胺片、布洛芬緩釋膠囊、對乙酰氨基酚;連花清瘟搜索量同比增長2000倍。
先聲藥業總經理陳為功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更是表示:“最近銷售報上來的需求量,幾乎相當于過去1年的需求量。”
另據廣東省藥品零售行業協會分析,過往秋冬季節流感高發期的零售藥店每天銷售感冒類藥品的數量峰值在120萬單位盒左右。
而在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幾天后,銷量達到了歷史最高的330萬單位盒/天,增長接近180%。
在這個時候,藥品流通渠道的分層影響了信息傳遞的效率。
目前藥品從藥廠到消費者或患者手中,除少數直銷模式外,至少有藥廠→醫藥(批發、零售)公司→醫療機構、零售藥店→消費者、病患4個層級,如果將上游原料藥廠商和制劑廠商分開,那么層級還會更多。
目前,信息在不同層級間傳遞的失真,已經影響到了藥品生產秩序的恢復。
例如在澎湃新聞的采訪中,醫藥公司將目前的境況歸咎于生產企業產能不足,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但制藥廠方面顧慮于“牛鞭效應”,即隨著供應鏈向上游傳遞,需求量被不斷放大,不敢大膽增產。
前面提到的先聲藥業總經理陳為功表示,“我們知道市場缺貨,但其實并不清楚到底缺多少,從供應鏈向上游傳遞,每一層都可能放大實際需求量。”
當然,縱觀全局我們知道,本次市場緊張雖然有防疫措施調整后實際需求上升的因素,但主要原因還是消費者短期的恐慌性搶購。
“目前增長的180%銷量主要以購買備用為主,不是真正需求量”,廣東省藥品監管局藥品監管二處處長田守剛表示。
那么,醫藥市場何時能恢復正常秩序?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國家新冠病毒肺炎聯防聯控機制專家組成員馮子健預計,第一波大規模疫情沖擊達到最高峰時,感染率可能達到60%左右,也就是8.4億人左右。
按照大部分人通常服用的2顆/天劑量,退燒服用的上限3天算,每天需要6顆,總量就是50.4億顆。
簡單以之前14000噸/年的產量,目前布洛芬制劑常見規格0.3g計算,那么每年國內可以生產466.66億顆布洛芬制劑。
50.4億顆÷466.66億顆/年=0.1年,也就是說,1個月出頭,過往產能就能滿足第一波疫情感染人群的實際需求。
因此哪怕藥企不大量增產,之后退燒藥市場自己也會“退燒”。
據新華制藥官網,12月15日,華魯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樊軍表示,集中全力支持新華制藥頭拱地,往前沖,擴大產能保市場供應,確保12月底前實現布洛芬等重點藥品產能翻番。
對乙酰氨基酚原料生產商豐原藥業證代向記者透露,“(短貨)可能也就這1周、2周的情況”。
前瞻經濟學人APP 產業觀察組
更多行業研究分析詳見:
[1]《2022-2027年中國原料藥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產業鏈咨詢、技術咨詢、IPO募投可研、IPO業務與技術撰寫、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
參考資料:
[1]《布洛芬“供不應求”背后:全球最大原料藥生產國、多家企業欲擴產》,投資者網
[2]《生產了全球40%的布洛芬,新華制藥還是不怎么賺錢?》,阿爾法工廠
[3]《緩釋劑研發,中國需要加把勁》,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