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玉明
(資料圖)
中歐基金董事長
中國的基金經理正在經歷快速的增長期,全國社保基金、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商業保險公司、捐贈基金和家族基金等機構的資產規模不斷膨脹,而如何管理好這些資產,達成風險收益最大化的目標,面臨很多的挑戰。這些挑戰包括缺少經驗豐富的投資人才、資本市場發育不夠成熟、可投資工具品種少等,特別是優秀的首席投資官這類投資人才,非常稀缺。這類人才的成長,需要扎實的理論、長期的實踐學習和必要的天賦。
關于資本配置者的理論書籍,最知名的是耶魯大學捐贈基金首席投資官大衛·史文森(David F.Swensen)的《機構投資者的創新之路》(Pioneering Portfolio Management),書中創新性地提出了機構投資者的資本配置框架,影響了全球的機構投資者。這本《聰明的基金經理》的作者是泰德·西德斯先生,他的第一份投資工作就師從史文森,他撰寫這本書的目標是解釋如何運用這些投資框架。
西德斯先生有25年的投資實踐經驗,又花了5年的時間采訪了多位投資管理行業的領袖,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素材,在此基礎上,他完成了本書。本書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基金經理的工具箱,第二部分是具體投資流程的實施,第三部分是一些頂尖行業領袖的對話實錄。書中的很多內容注入了關于主動投資和被動投資的看法,也是國內的專業人士頗有爭議的熱點問題。相信國內的專業投資人士,特別是基金經理看過本書之后,會有所啟發。
書中的內容雖然來自全球實踐,但對今天的中國來說依然很有借鑒意義,本書前言首先談到被動投資和主動投資,這個話題和“與巴菲特的十年賭約”這個故事相關,西德斯在2007年和巴菲特開始了為期10年的賭約。西德斯挑選了自己非常看好的5只對沖基金作為投資組合,想看看10年內是否可以超過標普500指數基金的走勢。結果大家都知道,標普500指數基金的回報遠超對沖基金的回報,但西德斯依然堅定地信奉主動投資。在成熟的西方資本市場,過去10年是被動投資崛起的10年,但主動投資依然占據市場的主導地位。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資本市場,還遠遠達不到成為有效市場的程度,但我相信主動投資更是大有可為。
本書第一部分談到了用流程提升決策質量,并提供了非常詳細的流程建議。國內很多機構投資者在投資中過于強調投資的藝術性,給予投資研究人員很大的靈活性,客戶也喜歡追逐投資明星,我認為未來的趨勢應該是更加強調流程的紀律性,更加強調投資管理工作的科學性,更加強調團隊協作的力量。第一部分還談到了文化,這也是很有意思的話題。有了好的流程,使得投資質量有了下限的基本保障;有了合適的文化,為投資研究團隊注入了很強的生命力,文化決定了投資質量的上限。
第二部分探討了首席投資官是如何在投資過程中工作的。這部分提供了一組投資框架,包括治理架構、投資策略、投資流程、技術創新等。并且,圍繞一個案例研究,介紹了在不確定時期的管理。
第三部分非常有趣,西德斯采訪的很多行業領袖分享了他們對自身投資經驗的關鍵感悟,比如“任何工作都沒有捷徑”。我觀察了國內很多成功的投資人,發現從長期來看,做的好的,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能堅持,最有韌性,不斷持續努力的。書中還有很多其他感悟都適用于中國的今天,但由于本書是西德斯本人的實踐和觀察的集中呈現,所以國內的機構投資者還需要仔細斟酌哪些內容適用于中國市場的最佳實踐。
總的來說,本書對于中國的投資從業人員有很強的借鑒意義,值得一讀。
《聰明的基金經理》
[美]泰德·西德斯 著
湛廬文化/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標簽: 基金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