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當其他悲歡離合都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模糊,為什么唯獨可怕的記憶在腦海里揮之不去?科學家們終于通過試驗揭開這背后的奧秘。
近日,來自杜蘭大學的細胞和分子生物學教授Jeffrey Tasker、神經科學領域的Catherine和Hunter Pierson以及他的博士生傅鑫在《自然通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介紹人類形成恐懼記憶的神經機制。
研究人員以小鼠為試驗對象,通過向其神經元注射一種病毒來觀測其杏仁核的脈沖情況。杏仁核是大腦的情感控制中心,也是我們生成恐懼記憶的場所。
研究人員發現,當我們經歷某些可怕事件時,大腦會分泌出過量的去甲腎上腺素,而這種激素會刺激杏仁核中的抑制性神經元群重復性地放電,以此促進大腦處理恐懼記憶。
這種爆發式的放電活動會改變杏仁核中腦波振蕩的頻率,將其從靜止狀態變為促進恐懼記憶形成的喚醒狀態。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論文原文: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28928-y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