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騰訊控股的香港公司FuSure Reinsurance獲得香港保險業監管局(下稱“保監局”)頒發的“一般再保險業務牌照”。香港保監局資料顯示,FuSure獲得的是受限制型的一般保險業務牌照,只能在香港從事再保險業務,不得從事直接保險業務。
公開資料顯示,FuSure公司于2020年5月在香港注冊,注冊資本為10億港元,任匯川為該公司的自然人董事,公司致力于將逐步發展成為具備全球競爭力的再保公司。騰訊為FuSure的絕對控股股東,持有85.01%的股權,另一股東Grand Azure Limited持有剩余14.99%的股權。
獲得該牌照后,騰訊也達到了通過服務直保公司切入保險業務的目的。財經評論員譚浩俊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再保險是將保險人的業務分拆轉讓一部分給分保人,在此之下,保險人的風險和責任得到一定的分解,在出現賠付時,有多個再保險人來共同承擔其中的責任和風險,從而降低保險人的責任和風險,這是一種風險分解的方式。騰訊此次在香港獲得再保險牌照,自身保險業務板塊更加完整和全面,保險業務的風險和責任得到有效分解進而降低,對騰訊下一步的業務發展有諸多益處。
騰訊金融科技的高速增長
保險歸屬于騰訊的金融領域,當前以近6萬億港元的市值穩坐國內互聯網行業第一把交椅的騰訊,網絡游戲和社交媒體共同構成的增值服務,一直以來是其收入占比最高的業務,而金融板塊盡管從2005年財付通“出道”之時就開始布局,但長期未得以分拆,一直被劃分至“其他”業務之下,直至2019年第一季度,才正式將金融科技從財報中單列出來,劃為“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的一部分,另一部分為云服務業務。
在騰訊2019年財報中,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是繼增值服務后,排在企業收入第二位的板塊,營收為1014億元,占總收入的27%,與游戲業務收入(1147億元)基本持平。全年漲幅39%,為所有板塊收入中增幅最高。
據其2020財報,2020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820.64億元,同比增長28%,凈利潤(Non-IFRS)1227.42億元,同比增長30%。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營收為收入1281億元,同比增長26%,占比為27%。其中,云服務業務收入為255億元,金融科技業務收入為1026億元。
5月20日,騰訊發布截至3月31日的2021年第一季度財報,一季度營收為1353.03億元,同比增長25%,凈利潤(Non-IFRS)331.18億元,同比增長22%。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實現收入390億元,同比增長47%,遠高于公司整體業績增速和其他業務增速,在總營收中的占比提升至29%。
騰訊金融科技(Tencent Financial Technology),簡稱“FiT”,是騰訊公司提供移動支付與金融服務的綜合服務平臺,在2015年之前,其業務劃分與線條發展并不明朗,從2005年開始,騰訊金融的代表一直是活躍了十年之久的“財付通”。2015年9月,騰訊將支付、理財、征信等業務合并成立了FiT(Financial Technology),即支付基礎平臺與金融應用線。2018年9月,FiT業務線品牌整合大數據和云計算能力,加之彼時騰訊已陸續獲得第三方支付、銀行、保險、證券、小貸等牌照,入股了中金公司、和泰人壽等持牌金融機構,且聯合高瓴資本在香港拿下公募牌照,在這些基礎上,騰訊金融業務更改為騰訊金融科技,逐漸發展覆蓋理財、支付、證券和金融創新服務四大類業務。自2019年第二季度起,騰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逐漸成長為騰訊營收的第二大業務,并不斷接近其第一大營收支柱網絡游戲業務,被稱為騰訊營收的新增長極。
據德邦證券發布的研究報告《騰訊控股(00700.HK):深度解析騰訊金融科技》顯示,騰訊金融科技具體又可分為支付業務和金融科技業務兩大板塊。前者可分為紅包轉賬業務、提現業務、商業支付業務;后者主要包括基金代銷業務、導流分成業務、備付金利息收入以及信用卡還款等其他業務,前者主要針對個人及商業支付,后者主要涉及金融理財領域。
通過騰訊近兩年的財報和各個季度財報可以看出,騰訊金融科技業務當前正處于高速增長期。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國內監管機構不斷加大對互聯網公司金融領域的監管調查,騰訊金融科技的相關業務也存在一定的金融監管風險。騰訊也在財報中明確表示,金融科技業務的戰略重點是積極配合監管機構,與行業合作伙伴一起推出合規及普惠的金融科技產品,同時優先考慮風險管理,而非追求規模。
騰訊的保險版圖
當前歸屬于騰訊金融板塊的騰訊保險版圖,主要是通過參股、控股或融資等方式形成的以保險代理、經紀、互聯網財險、壽險等業務為主的公司集合,分別是旗下控股的微民保險代理(持股57.8%)和北京騰諾保險經紀有限公司(騰訊視頻持股100%),以及參股的眾安保險(持股10.21%)、和康人壽(騰訊旗下全資子公司北京英克必成科技有限公司持股)和香港英杰華保險(持股20%),以及參與融資的水滴公司和參與增資的三星財險。整個保險版圖的布局,騰訊至今已經探索了長達8年。
2013年11月,騰訊與阿里、平安合資組建國內首家互聯網保險公司眾安在線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眾安在線在香港上市。
2016年,騰訊發起設立了微民保險代理有限公司,即微保,也是騰訊首次拿下絕對控制權的保險代理牌照。
2017年,騰訊與高瓴資本入股英杰華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三方達成協議,將共同發展一家專注于數字化保險的香港保險公司,隨后騰訊成為Aviva Life Insurance Company Limited,即英杰華(香港)的第三大股東。2018年,由英杰華集團、高瓴資本及騰訊合資成立的香港首個網上人壽保險品牌Blue正式發布。
2017年同期,騰訊旗下全資子公司北京英克必成科技有限公司攬下和泰人壽15%的股權,成為和泰人壽第二大股東。
2019年,成立于2013年的國銀保險經紀有限公司更名為北京騰諾保險經紀有限公司,深圳市騰訊斐泰科技有限公司100%控股,天眼查信息顯示,騰訊視頻為深圳市騰訊斐泰科技有限公司的項目品牌。
2016年至2020年,騰訊先后參與水滴公司從天使輪到D輪共計6輪投資,且在PRO-IPO階段,獨自參與水滴公司1.5億元的戰略投資。
6月4日,三星財產保險(中國)有限公司發布注冊資本變更公告,公司擬新增注冊資本5.52億元,全部由5家新增股東認繳。增資后三星財險將由外資獨資公司變為中外合資公司,騰訊擬出資2.8億元,持股比例32%,將成為其第二大股東。
而近幾年,騰訊在保險領域的發力,不僅僅是在公司層面的控股、參股和投資,保險從業管理人員的引進也未落下。
人員變動層面,從2017年開始,先后幾位平安集團的高管入主騰訊保險板塊。2017年,平安健康個人業務事業部總經理兼營銷總監尚教研加盟微保,負責人身險業務;2018年,平安產險北京分公司副總經理王江濤加盟騰訊旗下微保,任微保副總經理,負責微保車險業務;去年6月,平安集團前副董事長任匯川在騰訊正式任職高級顧問,目前主要負責探索擴大公司的保險和再保險業務;去年8月,微保任命CEO劉家明為董事長的同時平安產險前總經理助理周克俊為總經理兼CEO,負責管理微保日常的運營工作。
此前,中泰證券發布的專題研究報告《騰訊生態圈如何與金融融合?》指出:騰訊的保險平臺基于騰訊社交裂變。就其當前的保險版圖和其中首要的微保平臺而言,具有以下幾個特征:微保為主體,微信做連接。通過旗下微保,憑借微信的連接(微保小程序、公眾號)開展保險業務,提供保險代銷、場景險、賦能保險公司的能力輸出;產品嚴選、顧問式服務實現用戶轉化。根據微保兩周年數據,截至2019年11月,微保注冊用戶超5500萬,并為超過2500萬用戶提供了保險服務,微保用戶人均保費超過1000元,用戶投保復購率高達40%;微保積極參與各地的惠民保來覆蓋保險的長尾市場。惠民保是醫保和商保的有機結合,類似于低配版的百萬醫療險。
盡管與騰訊金融其他板塊相比,保險一直是騰訊布局較為薄弱的板塊,目前尚未獲得擁有絕對控制權的財險、壽險牌照。而在平安集團一系列高管加盟,以及Fusure此次獲得香港再保險牌照,足以窺見騰訊在核心保險牌照資源和具體保險業務拓展上的“野心”,全牌照保險版圖正漸漸明晰起來。
對此,譚浩俊表示,騰訊作為互聯網行業的龍頭企業,其強大的資金實力以及流量和在企業、民眾當中的影響對其發展保險業務而言有較大優勢,通過利用自身資金和已經掌握的用戶群體,能夠更好地拓展旗下的保險業務,再保險牌照的獲得,對于騰訊進一步的拓展保險業務有很大好處,盡管在收益和市場監管層面可能會受到影響,但總體來說,在分擔風險和責任方面,也會帶來相應好處。
而橫向對比互聯網保險的頭部玩家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金服,其持股的保險公司和保險中介主要有:信美相互人壽、國泰產險、眾安在線、螞蟻保保險代理、萬通亞洲,既有相互人壽保險、財險、健康險、互聯網保險牌照,還有保險代理牌照,以及香港地區的保險牌照。此外,螞蟻金服還在2019年3月決議解散上海螞蟻韻保保險代理有限公司,注銷了一張保險代銷牌照。
比較之下,騰訊和阿里在保險全牌照的獲得上,遠超過其他互聯網企業,但騰訊旗下的微保平臺規模遠不及螞蟻金服,二者在保險布局戰略上也大相徑庭。螞蟻金服的保險科技版圖,主要提供保險產品、互助項目,運營保險公司業務。而騰訊整個的保險布局中也有少量產品,另外主要通過做保險代理,接入平臺的流量和資源,吸引合作伙伴和用戶打造閉環生態。
據了解,目前香港地區共有4家互聯網保險公司,18家傳統專業再保險公司。有媒體報道稱,騰訊控股的FuSure公司成立剛滿一年,盡管其發展愿意是立足全球,但目前其市場份額、相關保險產品以及業務線條,與香港其他長久深耕再保險領域的專業公司而言,仍有較大差距,該牌照的含金量還有待商榷。
就該再保險牌照對騰訊當前保險業務的影響以及Fusure的經營情況,截至記者發稿,暫未受到騰訊方的回復。記者 葛愛峰 見習記者 周倩 深圳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