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日,2021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新格局 新發展 新金融”在北京召開。圍繞世界與中國、市場與監管、學術與實踐三大層面問題,探討疫情影響之下世界及中國經濟金融的當下和未來。
清華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邱勇表示,今年我國經濟恢復取得明顯成效,但世界經濟復蘇勢頭仍然很不穩定。在當前形勢下金融作為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和國之重器,大有可為,也應大有作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既呼喚金融支撐,也需要金融更好服務。
內外部環境正在變得嚴峻和復雜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張曉慧在開場指出,內外部環境正在變得嚴峻和復雜。目前隨著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的持續優化,國內經濟運行已基本恢復正常,但是經濟復蘇的基礎尚不牢固,各部門邁入正常化的步伐也不盡一致,特別是作為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領域,消費仍處于修復階段,不僅居民消費的恢復速度較為緩慢,居民消費水平也仍低于疫情前水平。統計數字顯示,今年前三個月的居民存款仍在快速增長,表明居民消費意愿不強,這無疑是在提醒新冠疫情對經濟的長期沖擊遠比紙面數字來得更復雜。外部經濟金融形式則是有喜有憂,隨著疫苗接種的鋪開,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似乎有了走出衰退、慢慢踏上恢復之路的跡象,但是經濟數據證實,疫情反復和疫苗普及錯位導致全球供應鏈修復緩慢,當前的復蘇非常微弱,世界經濟全面復蘇的拐點遠沒有到來。
張曉慧進一步表示,近期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呈現加速上漲趨勢,市場對于過度財政刺激下美國通脹可能存在脫錨風險的擔憂進一步加劇,有關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可能提速的憂慮亦有顯現。在金融領域,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沖擊,過去一年中部分發達國家向經濟注入了天量的流動性,如何把握經濟復蘇的節奏,管控好市場主體預期,協調好各國政策步調,溫和適時地退出這種非常規的貨幣政策,始終是各經濟體貨幣當局繞不過去的一個難題。
“我國在金融抗疫中并沒有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也沒有采用QE、零利率甚至負利率這類非常規的貨幣政策,更多的是以改革的手段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但中國仍需警惕,發達國家貨幣政策轉向可能對我國金融體系產生的短期沖擊。在國內經濟整體向好但邊際動能有所弱化、復蘇還不穩固不平衡的背景下,中國需要密切關注全球資產價格通脹的變化以及可能隨之而來的金融過度杠桿和金融不穩定,做好不同通脹情境下的應對準備,尤其是要妥善管理預期,警惕結構性通脹上升導致部分領域投資過熱。”張曉慧強調。
張曉慧認為,回顧過去我國所經歷的內外部考驗,一條重要的經驗就是要先做好自己的事情,當前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外需依賴的潛在風險越來越大,加之國內經濟發展潛力尚未完全釋放,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較為顯著,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利用好穩增長壓力減少的空窗期,加大結構調整和改革的力度,盡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在她看來,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責無旁貸應當成為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一支關鍵力量。所以今年論壇重點關注新發展格局下的金融發展,探討如何提升金融服務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審視金融業如何在更好的運用國內資源稟賦,更好地聯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更好地支持擴大內需,更好地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等方面發揮作用,推動中國經濟在改革中實現低碳、綠色、健康發展。
外部挑戰加大
盡管“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外部挑戰明顯加大,但也蘊含諸多的新動能,中國銀行董事長劉連舸分析了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是傳統消費不斷擴容增智,新消費持續的涌現。一方面消費增長的潛力大、空間足,我國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2020年全國社會消費品總額約6萬億美元,是全世界第二大消費市場。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以后居民就會更加注重個性化、差別化的高品質消費。當前我國人均GDP已經突破1萬美元大關,居民消費中服務類消費占比約為45.9%,這個還是明顯低于發達國家60%的水平。此外,消費的行為也不斷演變,新消費場景不斷涌現出來。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的數據顯示,教育培訓已經成為2020年中國家庭消費排行榜的第一個項目,占家庭總消費的比重達到了32.4%。
第二傳統基建仍有空間,新基建需求巨大。中國的基建在全世界是得到公認的,全世界也獲益。以5G、工業化、互聯網這些為基礎的新基建在未來將釋放更大的潛能,有更大的需求。2020-2025年新基建相關領域的各類融資需求估計將達到14萬億元。
第三,產業向高級化、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創新成為核心推動力。要帶動制造業從單純的輸出產品向“產品+服務”、甚至產品可以引導消費這個方向轉變。提高制造業的價值創造能力;數據作為繼勞動、資本、土地之后又一個重要的生產要素,也將帶來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的重大變革。根據測算到2025年,數字經濟規模將達到32.7萬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11.3%。
第四,國際競爭合作迎來新格局,區域多邊貿易蘊含新的機遇。一方面現在逆全球化這個逆流,包括內卷、各國政策的博弈各個方面,確實給我們中國原來的全球化、國際化帶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現在還正在發生變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全球化還是一個大趨勢,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的成功經驗讓世界知道要想過好日子,要想謀求發展,只能走合作的道路。杰弗瑞.薩克斯曾經說過,中國帶動東盟地區,帶動整個亞太地區在基礎設施的發展上,未來5-10年前途還是非常光明的。
第五,綠色引擎。綠色經濟的規模在2018年的基礎上翻番,到2025年達到12萬億左右,
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培育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從金融支持這方面,劉連舸分析,一個方面是銀行如何支持產業升級。銀行作為金融業的核心機構之一,未來確實在資源配置特別是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方面發揮一定的作用,如強化對創新活動的支持、需要打造全周期、差異化、多渠道的資金支持、加大供應鏈金融、進行產能優化重組等。
“重視維護金融安全,在整個發展過程當中,因為國際形勢的變化,如近日的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去年的美國金融市場熔斷等,很多現象現在確實不是用傳統理論能解釋的,也不是用簡單的周期理論能解釋的,所以形勢變化對金融安全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劉連舸表示。記者 王永菲 冉學東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