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萍版《十面埋伏》開場震撼落幕歡呼
兩萬把叮當作響的剪刀高懸舞臺上空,48斤鋪滿全臺的紅色羽毛漫天飛卷;紅衣虞姬與項羽依依惜別,一黑一白兩個韓信與劉邦閃轉騰挪……昨晚,由舞蹈藝術家楊麗萍擔任總編導、藝術總監;視覺藝術家葉錦添擔任美術和服裝設計,美籍藝術家劉北立擔任裝置藝術設計及創意顧問的舞蹈劇《十面埋伏》在北京保利劇院上演。謝幕時,一襲紅衣的楊麗萍在觀眾如潮的掌聲中登臺謝幕。人們對她的喜愛與肯定,不只因為她是一位杰出的舞蹈藝術家,更因為她永遠不肯停留在以往輝煌成就中,而總是勇于探索和創新的精神。
全新概念的舞臺實驗作品
《十面埋伏》作為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是楊麗萍從國際視野出發的又一全新概念的舞臺實驗作品,特邀昆明市歌舞團及云南省京劇院進行聯合創作及出品。該劇在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同時,帶有強烈的實驗色彩,以中國舞蹈為主調,融合了京劇、功夫、民樂、剪紙、裝置藝術等綜合藝術語言,創造出表現力豐富多元的“舞蹈劇場”。這是楊麗萍在舞臺藝術創作上的又一次全新的嘗試,也是將傳統經典藝術融入當代文化語境的一次大膽實踐。
觀眾們從走進劇場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整個作品給人帶來的與眾不同的震撼感覺。兩萬把高懸舞臺上空的剪刀起起落落,叮當作響、寒光逼人;舞者于剪刃當中穿行舞動,閃轉騰挪。整臺演出雖不見刀槍,卻危機四伏殺機暗藏,投射出古往今來人們內心的不安與恐懼,也點出了“十面埋伏”的主題。和“萬剪穿心”的舞臺裝置相呼應的,是整場演出都坐在舞臺一角的白衣剪紙人,手持剪刀默默剪出“將”“相”“帝”“姬”“忍”“謀”“搏”“殤”,為一幕幕好戲添上民間智慧的注腳。在琵琶揚琴的激蕩旋律之中,在虛實變化層次多變的舞美裝置當中,服裝造型個性分明的演員們以黑、白、金、紅的強烈色彩粉墨登場,唱念做打,賦予每一個場景都有既傳統又當代的多維度跨界表達,時不時還跳下舞臺與觀眾互動。
打破傳統舞劇的敘事方式
劇中唯一的女性角色虞姬,如同傳統京劇中的男旦,由男舞者反串。在十面埋伏的氛圍里,在你爭我斗的殘酷環境中,虞姬雖超然于功業成敗之外,卻依然殞歿于戰亂紛爭之中,她如同暗夜中的一點燭光,美好、易碎,卻為人們的內心帶來些許希望和撫慰。最終,鋪滿全臺的48斤紅色羽毛的漫天飛卷,半裸的舞者起伏其中,舞臺如同“血流成河”的古戰場,漸漸變成了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墳冢。曾經的信誓旦旦,和終將歸于塵土的生命,也變得如羽毛般輕薄,總有那么多不能承受之輕。
舞蹈劇《十面埋伏》嘗試打破傳統舞劇的敘事方式,并未著力于講述故事,而是將兩千年前的一組人物從故事中提煉出來,放在更廣闊的時空概念里,運用舞蹈和綜合舞臺手段,刻畫每一個角色在特定時間、空間、處境下的內心沖突與糾葛。
演出謝幕時,觀眾們用一陣又一陣的掌聲和歡呼聲對藝術家的精彩表演和楊麗萍的大膽創新表達贊許和肯定。7月10日,《十面埋伏》還在保利劇院連演兩場,之后繼續展開全國巡演。北京晚報記者 王潤